《祝福》教案完整版.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祝福》教案 《祝福》教案合集6篇 《祝福》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什么。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老师开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两本(注四本书是《边城》《围城》《鲁迅小说集》《契诃夫小说集》),并且认真的撰写了读书笔记,老师对你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鲁迅小说集的占全班同学的七成,在读书笔记中,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朗读完毕。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   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提问:这三天的事都按照顺序来写的吗?作者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回答:不是,运用了倒叙的方式。   如图: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   事件: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   第三天、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什么要把第二天遇见祥林嫂并且与之对话的事放在第三天来写?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与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见不见面都不会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因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没有职业,以乞讨为生,她的结局只能是死。冻、饿、病随时可能结束她的生命。为什么“我”要和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来写,就与得悉祥林嫂的死讯这件事连得比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绪不宁。对祥林嫂发问的预感不祥,对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应,同时又表现了“我”的惊慌失措。   2、这次对话,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这次对话,也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   提问:这种类似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下一节课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这种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   回答:有,在《故乡》当中,鲁迅和昔日玩伴闰土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因为闰土喊“我”老爷,让“我”感到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厚障壁。但是当闰土把香炉运回家时,“我”最后的评论是“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表示了对闰土的同情和理解。《故乡》中的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迷惘又坚决的,是谦虚又自省的,决不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祝福》中的“我”显得更加软弱、动摇。   提问:在《祝福》《故乡》,都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我。“我”是不是鲁迅先生本人呢?   回答:不是。   明确:“我”是叙述者,“鲁迅”是作者,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叙述者是在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人。小说常用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了第二人称。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区别往往比较明显。   提问:能不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酒保,而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在《最后一课》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约瑟甫?达勿朗诗是一个家庭并不富裕,但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确:这篇文章的

文档评论(0)

159****8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