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景洪市世居少数民族简介
景洪市世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瑶
族、壮族、回族、苗族、景颇族、佤族等 12 个世居少数民族。
一、傣族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群。据傣文书籍记载,公元前 8 世纪前后,开始迁入景洪地区。公元
1 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明确记载。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
“银齿”、“黑齿”、“茫蛮”、“白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夷”;
清代以来则多称“摆夷”。在景洪,因居住地域和文化方面的某些差异又分别称为“水摆夷”,
“旱摆夷”和“花摆夷”。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为“傣”。但不同地域的自称,
也有所不同地域的自称,也有所不同,可分为傣泐(水傣)、傣讷 (旱傣)、和傣雅 (花腰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 ,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景洪市,傣族主要分布在允景洪街道办事处、勐龙镇、嘎洒镇、勐罕镇、勐养镇、景讷
乡、普文镇、勐旺乡。2011 年 ,傣族人口为 139799 人。
二、哈尼族
哈尼族源于古代西北部羌人。早在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哈尼先民就以“和夷”、
“和蛮”、“和泥”、“哈尼”等名称见于汉文献记载中。据考察 ,公元7-8 世纪时 ,哈尼先民主
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公元 9 世纪中叶南迁,经沅江、江城等地进入景洪地区。哈尼族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
自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约”、“布都”等。内部分为吉维、吉坐、
木达、阿克、补过等支系。景洪哈尼族自称为“阿卡然”,汉族称哈尼族为“阿卡”,傣族称哈
尼族为“卡戈”。1953 年 7 月 15 日召开的格朗和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经代表们协商,将
哈尼族自称“雅尼”译为“僾尼”,统称为爱伲族。国家正式进行民族识别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景哈乡、勐龙镇。2011 年人口为 71495 人。
三、拉祜族
拉祜族源于古代羌人。战国时期向南迁徒,分布于今四川大渡河、云南安宁及滇西北地区。
公元 10 世纪以后,拉祜族又继续南迁。景洪地区拉祜族多从澜沧江县迁入。拉祜族自称“拉
祜”。他称有 “倮黑”、“锅挫”、“缅”、“目舍”等称谓。关于“拉祜”的称谓记载 ,始见于 《云
南通志》卷二十四 :“喇乌 ,临安、景东有之”。“喇乌”即今“拉祜”,之谐音。景洪拉祜族自
称“拉祜”,傣族称之为“ 目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勐龙镇、嘎洒镇。2011 年人口为 11744 人。
四、布朗族
布朗族源于古代濮人,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德昂族有族属渊源关系。濮人是云
南的土著民族,古代分布在怒江中游和澜沧江中下游。经过长期的民族迁徒和部落、部族分化
融合 ,原先居住在今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地区濮人的一部分发展成为今天的布朗族。布朗族
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 ,其他分散居住在普洱和临沧的部分县。布朗族先民在汉代以后的史书上
2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曾被称为“濮”、“朴子蛮”、“蒲满”、“蒲人”、“朴子”。过去,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族自称
“布朗”,汉族称“蒲蛮”,傣族称“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统一定名为布朗族。
五、彝族
彝族源于中国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来羌戎系和南方土著民长期文化融合和体质
混血的融合体。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腊鲁”支系迁居新平、景谷一带,后因战乱,由景谷经
思茅迁入西双版纳境内定居。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先民被称为 “昆明”;两晋时期称为 “叟”;
唐宋时期称为 “乌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