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地层柱状图——【构造地质学】.pptxVIP

综合地层柱状图——【构造地质学】.ppt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层综合柱状图作图方法;提 纲;一、综合柱状图概念及编图意义;二、图件表示内容;三、编图程序;三、编图程序(续);四、编图的技术要求;五、图件格式;综合柱状图范例;六、地层特征;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变化谱系图;一段(Jxt1):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夹硅质条带和白云质泥岩,发育水平藻纹层及水平层理,偶见小型交错层理,代表潮下高能沉积环境; 二段(Jxt2):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白云质灰岩,夹黑色板岩,发育水平及波状藻纹层,反映潮间带沉积; 三段(Jxt3):灰白色中厚层细晶—微晶白云岩为主,上部发育大型包卷叠层石,含化石:Cryptozoon sp.(包心菜状叠层石);Chihsienella sp.(蓟县叠层石)。 青白口系(青白口群)(Qb) 下马岭组(Qbx):灰色千板状板岩,灰黑色、黑色含炭质千枚板岩、、千枚状板岩、砂质板岩,羊屎沟变质为红柱石石榴石云母片岩。发育纹层状水平层理,富贡斧矿,含化石:Chuaria sp.(藻类化石),反映为泥坪与泻湖相沉积。厚55m,与下做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了一次构造升降运动——芹峪运动; 长龙山组(Qbc):下部以变质石砂岩为主,夹泥质岩;上部以板岩为主,夹透镜状砂岩,可见交错层理、水平层理,为近滨海海滩沉积。厚24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景儿峪组(Qbj):下部以中层板状大理岩为主,单层厚度向上变薄,并渐夹有钙质千枚岩,而且有增厚趋势,为正常浅海沉积。厚55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下古生界 寒武系(?) 府君山组( ? 1f):中厚层青灰色豹皮灰岩及纹带状白云质灰岩。含化石:Redlichia sp.(莱德里基虫),为泻湖-潮上带沉积环境。厚25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了一次构造升降运动——蓟县运动。 馒头组及毛庄组( ? 1+2m ):灰色千枚状板岩夹褐黄色白云岩透镜体两层,为干热气候条件下滨海沉积。厚为4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徐庄组( ? 2 x):底部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向上为灰绿色板岩夹中层灰岩,局部夹鲕粒灰岩,顶部为含孔雀石薄膜的灰绿色板岩,为干热气候条件下滨海沉积。厚41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张夏组(?2z):灰色板岩夹中层鲕粒灰岩,为浅???高能环境下产物。厚3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黄院组( ?3h ):下部以灰黄色薄-中厚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夹数层鲕粒灰岩;上部为豹皮状灰岩与纹带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含化石:Ptychaspis sp.(褶盾虫), Blackwelderia sp.(蝴蝶虫)。为滨浅海沉积,相对张夏组海水变浅。厚123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奥陶系 冶里组(O1y):底部泥质纹带灰岩,向上泥质成分减少,以中厚层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和白云质豹皮灰岩,含化石:Piloceras sp.(枕角石),Ophiteta sp.(蛇卷螺),为水下高能带产物,仍为浅海陆空环境。厚67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亮甲山组(O1l):灰色中厚层白云岩与灰质白云岩,含少量燧石团块,含化石:Armenoceras sp.(阿门角石),为潮上蒸发环境。厚7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马家沟组(O2m):青灰色厚层灰岩、纹带灰岩、豹皮灰岩,夹薄-中层白云质灰岩,海水趋于正常,为正常浅海沉积。厚180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古生界 石炭系 本溪组(C2b):底部为硬绿泥石角岩或红柱石角岩,太平山北坡出现底砾岩(三好砾岩);下部以灰色、灰绿色粉砂岩、粉砂质板岩为主,夹有一层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上部为黑灰色板岩及红柱石板岩、压力影板岩。化石:Fusulina sp.(纺缍蜓)及蜓、腕足类、双壳类、植物类等碎片,主体为滨湖沼泽相沉积。厚24m,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代表了一次构造升降运动——加里东运动。 太原组(C3t):下部为灰色细砂岩及粉砂岩与红柱石角岩互层;上部为炭质板岩、杂色板岩夹薄层粉砂岩,顶部见煤线。含化石:Neuropteris ovata(卵脉羊齿),为砂泥坪与近海湖泊沼泽相沉积。厚68m,与下伏呈整合接触。;二叠系 山西组(P1s):由两个沉积旋回构成,第一旋回底部为变质砂岩及含砾岩屑不岩,抽上渐变为中细粒岩屑砂岩、粉砂岩和黑色炭质板岩;第二旋回底部为中细粒岩屑不岩,向上过渡为粉砂岩及粉砂质板岩并夹可采煤一层。化石:Sphenophyllum sp.(楔叶),Lobatannulania sinensis (中华瓣轮叶),总体上为河湖沉积。厚44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杨家屯组(P1y):以粗碎屑沉积为主,下部为绿灰色变质角砾岩、变质粗砂岩及变质含砾粗砂岩,中部粗中粒变质岩屑砂岩,上部为变质细砂岩、粉砂岩及炭质板岩。总体上为河湖相沉积。厚10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新生界 第四系:砂、砾

文档评论(0)

ljszhw19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天津大学硕士、一级建造师,愿与大家共享经验与文档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5316610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