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洪秀全的宗教政治思想
洪秀全在太平天国成立初期,用西方传入基督教的语言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并将其政治理论置于宗教的之外。此外,根据农民革命的需要,一些重建了基督教义,使其宗教思想具有革命和政治色彩。因此,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政治理论和宗教观点紧密相连,冶于一炉,成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这就是洪秀全的宗教政治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理论表现,
洪秀全宗教政治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萌芽、确立和成熟三个阶段。
1837年洪秀全的“异梦”(即“丁酉升天”故事),是他的宗教政治思想开始萌芽的重要标志。梦幻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要正确说明洪秀全“异梦”的来源,则自然要联系到他开始接触基督教的情形:“1833年洪秀全在广州应试,第一天在街上曾遇到一个算命卜卦者,第二天再去找那人,却意外地遇到梁阿发,这人是本地传教士,乃伦敦圣经会(London Bible Society)雇的专为分散圣经给来广州赶考的青年的。洪秀全后来说,这个大袖子、长胡子的人很可敬,秀全自他手中不花分文得到一部宗教的并有箴言的题为《劝世良言》的书。他把这些书带回家去阅读,但未能完全了解其新意,一些神学名词与句子甚至难懂。于是便置于书架之上,一直有十余年未动。但终于自此已撒下了种子,由滋长而结果实了”
1837年,洪秀全又一次赴广州应试。“初考时其名高列榜上,及复考则又落第。在悲苦失意之中,秀全又复得病,……阴历三月初一日回到家中,病势甚为沉重,卧床多日。”“在此卧病期间,彼连续入奇梦,见异象多次”
我们从“异梦”的内容与情节中可以看出:(一)当时洪秀全的思想中确实已经有了关于上帝(天父)和救世主耶稣(天兄)等观念,并开始萌发了敬拜上帝的宗教意识。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将共拜同一之天父,而共崇敬同一天兄世界救主之真道,这是自从我的灵魂被接上天后之心中大愿也”
但是,必须指出,在这个阶段中洪秀全的思想主流,乃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追求仕途、热衷功名的科举致仕思想。他的宗教政治思想当时尚处在孕育过程和萌芽阶段,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这是因为:第一,洪秀全虽然屡试不中,不免感到“悲苦失意”,但他并没有最后抛弃登科致仕的幻想,依然“尚醉心科举之虚荣”
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科考失败的刺激,是促使他确立宗教政治思想的动力。这一年洪秀全又一次赴广州应试,结果还是名落孙山。这使他“深感绝望,发现研读孔子不再是获取功名的途径”
细读《劝世良言》后的大觉大悟,是洪秀全宗教政治思想开始确立的标志。正当他科场失意、徬徨苦闷的时候,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潜心细读”了闲置在书柜十余年之久的《劝世良言》。读后“遂大觉大悟,于此书中寻得解释其六年前病中梦兆之关键,觉书中所言与其梦中所见所闻相符之处甚多”⑩。”有此相符之故,遂令其确信梦象与全书均为直理,而彼自己确为上帝所特派以拯救天下一一即是中国一一使回到敬拜真神上帝之路者”
《原道救世歌》和《原道醒世训》是研究洪秀全宗教政治思想确立过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原道救世歌》约写于1845年,即洪秀全由广西传教返回广东家乡所撰
《原道醒世训》约写于1845——1846年间。这篇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要把陵夺斗杀之世改造为公平正直之世。它反映了洪秀全美好的社会理想。首先,他在这篇作品中对现实社会作了更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指出“今日”的社会是一个非常黑暗、极不合理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世道乖漓,人心侥薄,所爱所憎,一出于私”;国与国、省与省、府与府、县与县、乡与乡、里与里、姓与姓之间“相陵相夺相斗相杀”。因此,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必须进行拯救和改造。其次,他依据儒家的大同理想,初步提出了一个关于“万国一家”、“天下为公”的太平之世的构想。再次,他还根据“乱极则治,暗极则光”的哲理,明确指出“于今夜退而日升矣”,坚信太平之世定能实现。他号召“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循行上帝之真道,时凛天威,力遵天诫,相与淑身淑世,相与正己正人,相与作中流之底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
我们如果将这两篇作品做个比较,即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在思想深度上显然前进了一步,它不仅更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而且还构想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但是,这两篇作品都偏重于宗教和道德的说教,把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指引为“正己”、“量宽”、“和为贵”、“各自相安”等个人身心道德的修养,企图以此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改造。
与此同时,随着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和人民群众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不断高涨,洪秀全思想中早巳萌发的天王意识也越来越明朗化了。“从这个时候以来,洪秀全心中似乎在一种模糊状态下时时想起来一个念头,即他在青年时代的爱国幻想可能有一个实现的机会”
洪秀全天王意识增强的结果,则必然发展为反清思想。他自1843年科考失败之后,就多发排满之语
但是,洪秀全这个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