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文阅读(回忆录)
阅读《给父亲打个电话》,回答各题。
给父亲打个电话
①在外面奔波一天,临睡前拿起手机,才想起该给父亲打个电话。不过一看时间,都快十二点了,在老家农村的父亲肯定早就休息了,只好作罢。
②给父亲打电话的事,我是记在心上的,只是怎么稍一疏忽,就忘记这事了呢?
③不过父子之间倒不像母女那般非要天天煲电话粥。有事说事没事不磨叽。大老爷们的,总觉得嘘寒问暖的话显得很肉麻。一周一个电话,这样的频率比较适合我们。
④我和父亲,每次通话基本上都不超过一分钟。电话内容也基本固定,“爸,你吃饭没?”“你在哪里?”“你还有钱用没?”父亲的话也很少,“吃了。”“在干活。”“还有钱。”数秒的沉默以后,“个人来去注意安全。”“有啥事,跟我和哥哥说。”父亲又连续用两个“嗯”来回复我。对话加上沉默的时间,每次大约四十五秒,准不超过一分钟。
⑤每次,都是父亲等我挂了电话以后他才挂。有一次,和父亲说完话,我立刻放下手机离开,待我回来发现手机通话还在继续。我说你咋不挂呀,父亲说,我看你那边还没挂呀。我能想象每次挂掉电话后,父亲只身一人站在老家院坝边望着远方的情景。
⑥父亲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给我打电话,都是我打给他。偶尔有一次,我接到父亲的电话。那个时候刚好开会,父亲打了一个我挂掉了,不一会儿父亲又打来了。我一共挂掉父亲五个电话。会议结束,我立刻打过去,问父亲,啥事?父亲说,也没啥事,就是在电视上看到重庆下大暴雨了,你那没事吧?
⑦我瞬间僵持在那,几秒钟以后才说,没事儿,没事儿。从那以后,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是父亲打来的电话,我都以最快的速度接听。在城市,看着身边那些父亲的同龄人,大都精神矍铄,拿着退休工资颐养天年或者游山玩水,我就在心底开始可怜我那皮肤黝黑,身体弯曲的老父亲。
⑧除了愧疚,我能做的也就是多给他打打电话。话少?那就没话找话说呗!先说说东家长再说说西家短。父亲不说我就故意问:今年三亩田里种的什么?王家儿子娶的是哪里的媳妇?我也对父亲说我的生活,告诉他我写的文章又得了奖,我的房子已经装修好了……
⑨给父亲打个电话,或能让一颗一生操劳的心得到片刻的安慰。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③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文章第⑦段中的加点词语“僵持”的表达效果。
4.文中作者每次和父亲通话内容简短,时长不超过一分钟。如果让你给你的父亲打一个时长两分钟的电话,你会说些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①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②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 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 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节选)
5.选文第①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6.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7.作者是怎样说明叶圣陶先生注重文风简洁的?
8.说说作者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文字,完成各题。
父亲的日记本
①父亲的日记本,锁在抽屉里,更像是一本隐秘的家族史,我每次偷偷打开抽屉翻阅,重温父辈艰辛劳作艰难求生的历史,总是唏嘘不已。
②高中时,父亲成绩优良,尤爱文字,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爷爷的没落地主成分,使他逃不掉回乡务农的命运。那时的父亲也许心有不甘,所以他的日记本里,一边很务实地记录着如何栽培倭瓜的技术,一边激情昂扬地写着标语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