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毕业论文8篇: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docVIP

农学毕业论文8篇: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学毕业 8篇 内容提要: ? 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 农村居民平均住房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食用菌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分析 ? 新型全自动水汽双反冲洗沉沙池设计研究 ?  市春季东南大风机理的研究 ?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绿豆农艺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 ?  地区设施红提葡萄早丰产管理措施 ? 对澳大利亚现代农业推广模式与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上) 全文共28918 字 向日葵黄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并进一步对该病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向日葵;黄萎病;防治;前景分析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 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Asteraceae) 向日葵属 (Helianthus ),起源于北美洲,具有耐盐碱、耐贫瘠、抗干旱、适应性强等特性,在许多 广泛种植,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之一[1]。 向日葵黄萎病是向日葵上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其寄主广泛,防治难度大,因此,加强对该病害的预防及防治研究对 向日葵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危害情况 向日葵黄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向日葵种植区,发病面积逐年扩大,且发病率不断上升,在美州地区部分重病田,其发病率可达 40 %以上[2]。该病在我国向日葵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内蒙地区向日葵黄萎病发病率在10 %左右[3],宁夏部分地区的发病率达40%以上[4],在 北疆地区向日葵黄萎病普遍发生, 地区田间调查发病率普遍在 10%左右,部分重病田可达70%以上[5]。由于该病害的影响,有些地区已停止种植向日葵,严重影响了向日葵产业的发展。 1.1发病症状 向日葵黄萎病田间一般在开花期开始表现症状,成熟期达到高峰。田间的症状多从植株下层叶片显症,从叶尖叶肉部分开始褪绿,后整个叶片叶肉组织褪绿,叶缘和侧脉之间发黄,最后叶片除主脉及其两侧叶组织勉强能保持绿黄色外,其余组织均变为褐色,焦脆坏死,病叶皱缩变形,呈变褐干枯的典型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向上位叶扩展。后期剖开病株茎秆观察,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叶两面或茎部均可出现白霉[2,6]。 1.2病原 向日葵黄萎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两个种,但在 向日葵黄萎病的病株上还分离到另一种可引起黄萎病的致病菌—硫色轮枝菌[7],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寄主广泛。据统计,除危害向日葵外,还可以危害棉花、芝麻、番茄、茄子等多种作物[8]。 黄萎病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以导管堵塞和毒害寄主植物细胞两种学说最多。病原菌侵入寄主后,在导管中大量繁殖孢子和菌丝,同时刺激紧邻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堵塞导管,阻碍养分和水分在植株体内运输。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植株体内产生糖蛋白毒素对植株造成伤害[2]。 病原菌以微菌核在土壤中休眠越冬,微菌核是多细胞结构,内外层细胞壁都较厚,抵抗不良环境能力强,是土壤中病原菌长期存活及侵染的主要形式[9]。次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侵染寄主,使植株发病。 1.3病害流行因素 土壤中残留的大量越冬菌源是病害发生的基础,田间寄主的病残体、土壤中埋藏的孢子、菌丝体等都是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的初侵染源;大面积连片种植、连作重茬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有利于病原菌萌发侵染的气候条件也是引起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与发展基本伴随着寄主的一生,该病可以种子带菌,在向日葵出苗时便可侵染植株,病原菌直接从根毛、根表皮及伤口侵入幼苗,沿维管束向上扩展蔓延,使叶片出现黄化症状,在向日葵开花成熟期间,平均气温在23 ℃左右,干旱条件等,向日葵黄萎病发病机会将大大增加[10-11] 。 2向日葵黄萎病的防治现状 2.1选育抗病品种 由于向日葵黄萎病属于土传病害,因此,培育和筛选抗、耐黄萎病向日葵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12]。因为抗黄萎病育种面临致病菌的生理分化现象复杂,各病原菌对寄主的致病力也有所差异,同时,缺乏高抗黄萎病的种质资源,致使育种周期长和育种进度缓慢,选育抗病品种比较困难,难以满足生产需要[13-14],所以需要加强抗病育种的研究与探索。 2.2药剂防治 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能由种子带菌传播。种子发芽后,病原菌直接从根毛、根表皮及伤口侵入幼苗,沿维管束向上扩展蔓延,因此,通过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及根际周围土壤的消毒处理,对预防黄萎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向日葵生长期也可通过喷施化学农药进行预防。但由于黄萎病病属于维管束病害,一旦侵染后,通过喷施化学药剂防治效果较差;且该病的病程长,侵染循环复杂,因此,化学药剂防治防效欠佳。 2.3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可有效地控制黄萎病的发生,主要是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向日葵生长和发育的环境,使植株

文档评论(0)

一帆风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32143125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