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宁省海城市传统舞蹈高跷(海城高跷)
01历史渊源传承保护舞蹈特色社会影响目录030204
基本信息高跷(海城高跷),辽宁省海城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城高跷秧歌起源于清代,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 2006年5月20日,高跷(海城高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9。
历史渊源
历史渊源海城高跷秧歌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是第一代海城高跷秧歌艺人诞生与形成时期。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辽宁卷》(鞍山分册),按艺人传承关系推算,这一时期是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20年间。这时海城高跷秧歌每队人数在11人左右。跷棍很高,在跷上有时表演《骂鸡》《骂灶》《骂菜》(俗称“三骂”)和《断桥》等剧目。海城高跷第二时期为海城高跷秧歌的兴盛时期,即清咸丰十年(1860年)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这一时期的艺人通称为第一代,每队人数多达32人,跷一尺多高,当时队员跷功很硬。第三个时期为海城高跷秧歌极盛时期,即1900年至1930年,在辽宁省,北起铁岭南抵复县区间,每年从入冬开始至翌年二月,各地职业、半职业高跷艺人和秧歌手,自愿搭班结队活动,在东三省影响较大。第四个时期为1931年至1949年,为衰落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受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影响,海城高跷秧歌也受到影响而逐渐走向衰落。第五个时期为中国解放以后,海城高跷秧歌进入了曲折的复兴发展时期。艺人们在各自的家乡培养一批批青壮年高跷秧歌骨干,组建了一支支高跷秧歌队,并长期活跃在乡村、城市社区。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角色分工音乐特点服装特征表演道具12345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表现手段海城高跷以“扭、逗、浪、相”为主要表现手段。“扭”为舞蹈基本形态,“逗”来传情达意,浪”为审美标准,“叫鼓亮相”展现其风格特点。它的表演富有魅力,扭中有浪,浪里显美,美中见俏,俏中有哏。既文静优美又含蓄大方;既诙谐风趣又朴实端庄;既稳健飘逸又英姿飒爽。 ?主要分类海城高跷表演大致可分三种:一种是以舞为主,浪得好,稳中有动,浪中见美,动律带“艮”劲。节奏分快、中、慢板,慢板难掌握,能看出技巧和秧歌味,用“海情歌”曲是难控制的大慢板,造诣深的艺人“五鼓”手到哪,哪是手绢花;另一种是演员唱工好,以唱见长,大场下来清场就唱“双条”曲艺。曲目有:《兰桥》《大西厢》《燕青卖线》《回杯记》《梁祝下山》《冯玺卖妻》等,有时也演唱“喇叭戏”,比如:《王婆骂鸡》《赵匡胤打枣》《梁赛金扦面》《铁弓缘》《神州会》《拉马》等;第三种是演员唱,扭浪条件稍差,唯跷工较好,一遇“赛会”(艺人叫“对会”,即两队以上的高跷队碰头),为了争取观众,压倒双方,就下武场(带有杂技性的跷工表演),整个高跷队演下叉,在地面表演地工剪、跌蛤蟆等跷功技巧。 ?主要形式传统海城高跷秧歌从起鼓算起可分为过街楼、武场、大场、清场、拉场戏、混场六种形式的表演。
角色分工海城高跷演员分“四梁四柱”:即头跷、二跷(手拿马鞭)、老生(带白满)、老?(反串老旦)手持烟袋。上装,即旦角,头戴花楼子、仙人鬏、拿手帕、扇子,下装,有丑角、武行、小生。 ?
音乐特点海城高跷海城高跷秧歌音乐的一大特色便是锣鼓乐与唢呐乐的结合。依循高跷秧歌表演程式来分,主要有大场音乐、小场音乐和过街楼音乐。通常用的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主奏乐器有:唢呐(俗称喇叭)、鼓(堂鼓,两面蒙以牛皮,奏时置于木架上,两人抬鼓,一人用两根木棉击鼓)、锣(大锣,铜制,直径在25~35公分范围)以及大钵、小钵、大板、小板等。锣鼓乐(打击乐)在海城高跷秧歌表演中起着掣领、节制联结的作用,即所谓“戏场锣鼓,筋节所关”,主要特点是鼓相多变、叫鼓亮相,用以烘托人物情感的变化。 ?
服装特征头跷所扮人物名“张三”,武丑扮相,脸谱开始画蝎子形图案,后来改为蜻蜓,寓意武艺高强,能空来空去。其装束头戴马尾透笼巾(叫棕帽),旁插英雄胆(绒球),身穿青色报衣报裤,腰系白色大带,手持马鞭,斜背一个黄色包袱(文书包)。二跷:初扮武旦,演挡马时饰杨八姐,头戴绒球小镜,身穿墨绿战袄,手持马鞭。后来,二跷逐渐改扎黑头巾,俊扮武生,和头跷一块下场。老生:最初扮渔翁,肖思形象。闺堂画红色“腊千”,头戴子,头扎白色发髻,系黄布发绫,旁插绒球,挂白髯口,身披黄袍,露出单臂,下穿彩裤,腰扎香色大带。老?:穿大襟袄,外套坎肩,手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