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地道三七:“三七”这个名称的来历
展开全文
三七之名,由来已久。文字记载,始见于 1587
年明朝万历年间我国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不朽名著《本草纲目》一书。以后历代的
医书,对三七及其药用价值均有记载。《本草纲目》问世至今400 年间,无数医家、学者
和名人,对三七之名由来进行过许多考证、注释。然而,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是以三七药性、音义释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首次记载“三七”二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文中写道:“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和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他在书中,以三七
做正名,付方中则三七与山漆混用,反映出三七当时已定名使用。湖北赵灿熙先生在所著
的《三七》一书中写道:“在中医处方的习惯中,往往把药品名称的繁体字,用笔画简单
的同音字来代替,因此后来把山漆写成了三七。”
二是以三七地上部植株形态释名。这一类说法,仍始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
该书记载:“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1765 年清乾隆年间赵学敏所
著 《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引宦游笔记: “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 ,故名三七。”1849
年清道光年间 ,曾官至云南巡抚的吴其浚在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绘制了三七
原植物图(地上部分),途中三七有两个复叶,左小叶三片 ,右小叶四片。《广西通志》记
载 ; “三七恭城出,其叶七茎三故名。”上述著作对三七名称作了直接或间接的解释,一
直影响颇大。1952 年,云南省商业厅编印的《云南土特产概况》一书,采用这一说法,文
中说:“ ‘三七’原名 ‘山漆’,现名为‘三七’,则系以此种植物之形态,没住有三个枝
干及七个叶子而命名。”
三是以三七的栽培生长特点释名。这一类说法见诸文字的不多 ,在民间口头流传颇广 ,
诸如三七“因需三成光 ,七成阴的环境而名。” ; “长三年、七月挖叫三七。” ; “三月
出苗 ,七月收挖成三七。” ; “三分栽 ,七分管名三七。”等等。近年出的一些三七产品
说明书标记:“三至七年收获而名”,就采用了群众中流传的说法。
另外 ,还有兼采用上述二、三两类说法释名的。如 1980 年 4 月文山州医药公司编写
的《三七》小册子称:“因播种后三至七年方可采挖 ,植物形态多为茎生三枝 ,枝生七叶,
故名三七。
三七释名,大体是由药性释名、音义释名到形态释名,乃至随意谋合等。多有牵强附
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罗贯中》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会,以讹传讹。在三七科研工作 30 余年中,我们对三七之名由也进行多方考证,力求得
到了一个比较符合愿意而可信的答案。
考证三七之名由来,应当以科学的态度,追本朔源,探究原意。从《本草纲目》的记
载中可以看出,明朝历年间三七已定名使用,并非李时珍首创。书中称:“次药近时始出
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说明药名出于南人,当亦无疑。中国科学院昆明
植物研究所,发表于《植物分类学报》一九七五年四月第十三卷第二期上的学术论文 《人
参属植物的三萜成分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的关系》中,指出三七“作为第三纪古热带
的残遗植物存于滇桂交界处的自然避难所中,由于这种名贵的中药,很早就被我国人民长
期使用,我们迄今未发现野生植株 ,这同人参在某些地区找不到野生植株的情况是相同
的。”云南文山州过去是三七的故乡 ,现仍是三七的主产地 ,这就给考证三七名称的由来,
提供了具体的范围。在三七栽培的发源地来探寻答案,想必是正确的。
今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范围 ,清代主要属广南、开化两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