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一、阅读《袁隆平》一文,回答小题。
①袁隆平出生在战乱年代,1930年的北平。父亲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他从小便与父母、兄弟颠沛流离。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他没有政治身份,家庭历史又“成分”不佳,偏居乡下小城,多的是土地,少的是机遇。
②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国务院组织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袁隆平意识到这是让自己发挥长处的机会,他带领学生科研小组做试验,希望能研究出一种高产的作物。
③整个60年代,他经历过“文革”的动荡、海南的烈日、云南的地震,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不断实验,寻找最佳的雄蕊败育野生稻。1970年,他的助手李必湖在沼泽里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40岁的袁隆平惊喜地发现这就是他寻找10年之久的目标,并为它起名“野败”。
④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了几万株“野败”;1975年,升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华国锋,提出在南方13个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决定;第二年,多事之秋的中国在粮食上却迎来了丰收——这一年全国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在20%以上。跨入80年代,杂交水稻迎来了最辉煌的10年,袁隆平在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⑤1996年,在成功突破“两系法”后,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杂交稻”,4年后,他的稻种已经能在每亩土地上收获700公斤的粮食,轰动世界。2006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中国26年粮食受捐赠历史画上了句号。
⑥“失败那么多次,消耗那么多时间,究竟是什么支撑你?”记者问道。他说:“讲大道理的话,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我觉得还有一方面是我的好胜心,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我就是还想争取新的东西。”
⑦这便是科学家的本心,他们天然对获得答案有着强烈渴望。为了这种渴望,袁隆平错过了母亲的弥留之际,错过了儿子的成长,70年代里唯一一次请假还是妻子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
⑧科学家、富豪,袁隆平对这些称呼都不太满意,他喜欢说自己是“种田人”。为了那亩田,他其实愿意放弃很多东西。80年代他最盛名时,湖南省组织部请他出任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正厅级。他拒绝说:“我不适合,当院长,意味着我要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岗位。”
⑨他说:“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有删改)
1.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水稻研究,为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请你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为下面的对联补写下联。
上联:埋头几十年,成就水稻之父。
下联:
2.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第⑧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二、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糖丸爷爷
①1955年,有一种怪病在中国集中爆发。染病后,超过四分之一的孩子死亡,活下来的手脚和四肢变形,终身残疾。这就是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
②有一次,一个妇女背着孩子,一看到穿着白大褂的顾方舟走出来,就一把拉住他哭喊着:“大夫,你救救我的孩子吧!”顾方舟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看了看孩子,眼睛扑闪扑闪的,很是机灵,身子却瘫痪了。想到几万个孩子不是死就是残疾,自己却无能为力,顾方舟比孩子的母亲还悲痛。那一刻,顾方舟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脊灰!
③1957年,他日夜奋战,到处寻找当时医务工作者不愿接触的患者粪便,用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方法证明了I型为主的脊灰流行。1959年,脊髓灰质炎成了中国当时最严重的公共防疫事件。3月,卫生部派顾方舟等四人到苏联考察脊灰疫苗。当时,世界上对付脊灰病毒只有两种疫苗:一是美国Salk死疫苗,需注射三次(每次高达5美元),这对财政拮据的中国来说,是行不通的;第二种是活疫苗,美国赛宾教授用动物研究所得,但其风险极大,一旦发生毒力返祖,人就会因服用疫苗而得病。赛宾教授把疫苗分送至世界各地著名实验室,共同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就有苏联!顾方舟隐约感到,活疫苗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他必须立刻得到活疫苗的资料。顾方舟开始在苏联寻找活疫苗的下落。令他惊讶的是,有活疫苗的苏联科学家正是自己留学苏联期间的导师——丘马可夫教授。恩师二话没说,就将活疫苗赠送了一些给他。9月,从莫斯科开往中国的车上,顾方舟守着行李箱,生怕稍有颠簸弄碎了里面的玻璃容器。
④回国后,他立即成立研究小组,争分夺秒地研究活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给227只猴子做了4500张病理切片,这些切片足有四层楼那么高。活疫苗在动物身上实验成功后,还需要在人身上测试通过,才能算真正安全。冒着可能瘫痪的危险,顾方舟和同事们亲自喝下疫苗溶液,以身试药。可是,疫苗还必须对小孩儿进行身体试验。找谁的孩子呢?若不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