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DB36T 440-2017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docx

DB36T 440-2017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doc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65.020.01 B 16 DB36 江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6/ T440—2017 代替 DB36/T 440-2005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stainabale control of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2017 - 10 - 23 发布 2018 - 01 - 01 实施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发生类型 2 5 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3 6 监测预警 3 7 灾害控制 6 8 防治要求 8 9 防治效果检查 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年 代马尾松毛虫调查表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第一、二代卵期调查与四龄幼虫预测表 10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年马尾松毛虫二、三代幼虫分化调查表 1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蛹期考查表 12 附录 E(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历期的平均期距值 13 附录 F(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中长期预警体系 14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蛹期汇总表 15 附录 H(资料性附录) 灯光诱集马尾松毛虫成虫记载表 16 附录 I(资料性附录) 卵期调查因子汇总表 17 附录 J(资料性附录) 马尾松毛虫雌蛹重与产卵量关系 18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修订。 本标准与DB36/T 440-2005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新增了马尾松毛虫学名; ——新增了马尾松毛虫和无公害农药术语; ——调整了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 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按LY/T 1675—2006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 安全区三种类型; ——调整了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按LY/T 1675—2006划分; ——调整了监测预警体系的松针失叶率指标和发生程度指标,将“松针失叶率在70%以上”调整为 “松针失叶率在61%以上”;“发生程度分为低、中、高三级” 调整为“发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调整了灾害控制方法, 灾害控制方法调整为按发生类型控制;按不同危害阶段控制; 按营林技 术控制;按无公害农药控制;按物理防治控制;按生物多样性维护与保护天敌控制; ——新增了无公害防治要求; ——新增了防治效果检查; ——删除了附录E。 本标准由江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赣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永松、 罗惠文、朱云贵、刘兴平、曾文文、 卜明生、 罗俊根、温小遂、 赖福 胜、肖活生。 本标准代替DB36/T 440-2005。 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 Walker)的发生类型、发生程度和成灾标准、 监测预警、灾害控制、防治要求及防治效果检查。 本标准适用于马尾松毛虫可持续控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4882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 LY/T 1675 马尾松毛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马尾松毛虫 属鳞翅目(Lepidoptera)、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松毛虫属(Dendrolimus)。成虫体色变化 有深褐、黄褐、深灰和灰白等色,雌蛾触角短栉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前翅翅面有5条深棕色横线, 中间有一白色圆点,外横线由8个小黑点组成;后翅呈三角形,无斑纹,暗褐色。 该虫危害马尾松,亦 危害黑松、湿地松、火炬松和湿加松等, 以幼虫取食松针,大发生时连片松林针叶在数日内即可被蚕食 精光,如同火烧。被害松林,轻者影响生长,重者造成松树枯死。 3.2 可持续控制 通过改善松林生态系统,增强该系统内各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充分发挥松林的自控作 用,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