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植被恢复区的红花程序开发.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疆植被恢复区的红花程序开发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历史领域,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导下,我们本着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人、农民和士兵服务、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政策,参加了1968年和1968年新疆地区的疫情调查。工作期间,为配合哈密专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里坤)蝗区的治蝗工作,曾于1968年6—7月和1969年5—7月在沙尔乔克地区对食蝗鸟——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 (Linnaeu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食蝗作用,进行了研究。 粉红椋鸟在南亚一带越冬,春季迁至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东部等地,并在那里繁殖。我国新疆是它们的繁殖区。 粉红椋鸟迁来新疆的时间,根据两年的观察,是不尽相同的。1968年在特克斯的哈哈尔塔拉最早见到是5月13日,在巴里坤的沙尔乔克是6月上旬;1969年在巴里坤的沙尔乔克是5月27日,在额敏是5月25日,在塔城是5月27日。总之,夏季在伊犁、塔城、博乐、哈密等地区都能见到它们的活动。在阿勒泰、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等地也有其分布(王国英等,1958;钱燕文等,1965)。 粉红椋鸟性喜群居,集大群营巢。在新疆我们见到它们的两处大的营巢地。一在博乐的赛里木湖畔,巢筑于堆积在陡直的山坡上的石块缝内。这里海拔2100米,属山地草原,为天山上的良好牧场;另一个在巴里坤的沙尔乔克,该营巢地位于东天山北麓的山地草原上,海拔亦为2100米。营巢地旁有一条河沟,北边散布着几个地下泉水池,为粉红椋鸟饮水和洗澡的地方。营巢地南面为海拔2,300米至3,000米的林带,林线以上为高山草原;从营巢地向北,海拔逐渐减低,至海拔1,700米,为荒漠草原。草场的主要植物有牛毛草(Stipa sp.)、冰草(Agropyron)、芨芨草(Stipa conferta)、三稜草(Carex lanceolat)及酥油草(学名未译)等。这里主要的蝗虫种类有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戟纹蝗(Dociostaurus)、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痂蝗(Bryodema)、黑条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以及很多种雏蝗(Chorthippus)和束颈蝗(Sphingonows),此外,还有戈壁螽蟖(Damalacanthavacca(?))等。以西伯利亚蝗为优势种,戈壁螽蟖为荒漠草原的优势种。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这里进行的。 在这里粉红椋鸟的巢营筑在大块石堆的缝隙里。本营巢地分为南北两部分,相距100余米,共占地1,738平方米。在随机选取的七块样地共8.74平方米内,找到了18巢,平均每平方米约2.06巢(表1)。估计本巢群约有3,230余巢。 由于巢营造在石缝中,因此巢的配置不仅有水平的,而且还有垂直的。在深入石缝的1—2米处,我们仍然能找到它们的巢。巢间距离最近者为10厘米。巢呈盘状,直径约10厘米。巢内由树枝搭成,里面铺以少量枯草。1968年6月10日在巴里坤沙尔乔克查看营巢地时,正值产卵盛期,所见之巢均已产卵。1969年5月31日粉红椋鸟飞来的第5天就衔草营巢了,6月2日见一巢已有2枚卵。卵为青白色。 粉红椋鸟的巢雏数为1—7只不等,以3一4只为多,巢内常见有死雏(表2)。于巢外也发现有很多亲鸟衔出的死雏,且皆为幼龄雏。1969年又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968年6月18日在赛里木湖营巢地见到粉红椋鸟已在衔蝗虫育雏了;6月29日我们在沙尔乔克营巢地检查的10巢中,除3个空巢外皆为雏鸟,雏鸟最大者已全身被羽,最小者尚未长出羽毛。7月6日已见到有离巢幼鸟在营巢地附近活动,飞翔力强者可跟随亲鸟向蝗虫多的地方飞去。7月9日找到4巢都是空巢。7月15日巢地南半部的亲鸟和幼鸟都已离去;营巢地北半部还可见到巢外育雏的情况,但在此翻找14巢均无雏鸟。7月16日见到有在高空中迁徙的由成鸟和幼鸟组成的大鸟群。但是,在赛里木湖营巢地,7月22日还可见到粉红椋鸟在衔蝗育雏。1969年巴里坤沙尔乔克营巢地的鸟群,于7月4日已全部离去比1968年要提前半个月左右。 粉红椋鸟常集聚成数百只以至更多的大鸟群,往返于捕食区与营巢地之间,鸟群常常飞的很低,远远看去就象一片云影在浮动。它们落到地上后,共同向一个方向跑,大量地啄食地上的蝗虫的蝻及成虫,鸟群不停地向前移动,就象滚滚的波浪。在西伯利亚蝗羽化后成群迁飞时,它们更能腾空而起,在空中飞捕成虫。因此,草原上的牧民称其为“铁甲兵”。为了进一步评定它们在食蝗方面的作用,我们对成鸟和雏鸟的食量进行了实验。 西伯利亚蝗分布很广,它不但是山地草原的优势种,同时也广泛大量地分布在高山草原、森林草原地带。戈壁螽蟖是荒漠草原上的优势种。我们以这两种虫做了食量实验。1968年实验用的雏鸟和成鸟分别捕于6月

文档评论(0)

182****8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