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职役的财政属性
原作者马端林认为,服务是“接受国家的职位,服务人民”。(卷12,职役)根据服役地点,宋代的职役可分为衙前、弓手等服役于州县政府的州县役和里正、户长、壮丁等服役于乡里的乡役。众所周知,赋税与力役是中国古代政府的两大不同形式的财政收入,赋税收入表现为实物或者货币,力役收入则表现为政府对劳动力的调用。从财政收入的使用和分配的角度来说,力役形式的财政收入转化为实物或货币形式的收入是古代财政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规定民户可以纳钱免役,是这一制度变迁的沿续。从迄今为止的关于宋代职役的研究成果看,学者们较多关注职役的渊源、性质、种类等1,而较少从财政角度分析职役的财政属性及其影响。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宋代的职役,无论是州县役还是乡役,都具有显著的财政属性。本文拟就这方面作些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 州县的公吏
宋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中存在人数庞大的公吏。他们协助官员办理具体政务,供官员奔走驱使,统称为胥史、胥吏、吏、人吏、公人、役人、胥徒等。宋代号称“吏人世界”、“公人世界”,公吏承担着大量的行政事务,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二载:“诸称公人者,谓衙前,专副,库称,掏子,杖直,狱子,兵级之类。称吏人者,谓职级至贴司,行案、不行案人并同。称公吏者,谓公人、吏人。”(卷52)一般来说,公人以主管官物,逐捕盗贼,供官员奔走驱使为职责;吏人以承办衙门公事,协助书抄,处理文案为职责。吏人属于管理者,公人则属于办事者,吏人的地位应该高于公人。苗书梅先生认为,在县级公吏中,押录、手分、贴司等以掌管文书、催征赋税为主要职责,属于吏人;手力、杂职、弓手、解子、脚力等掌“追催公事”、供官员“奔走驱使”的役人,由乡役上升为县吏的乡书手,拦头、专副、斗子、秤子、拣子、掏子、库子等具体承办某一方面公务的役人,均属于公人。在州级公吏中,职级(孔目官、书表司、开拆司、勾押官)、手分、贴司、造账司、侯典等掌赋税簿籍、财赋的会计出纳、官物收支、造账的人吏,属于吏人;散从官、人力、院虞候等掌“追催公事”、供官员“奔走驱使”的人吏,主持管押官物的衙前,主要从事仓场库务的收支与管理的专知官、掏子、斗子、秤子、拣子、库子、拦头等等都是属于公人。
熙宁以前,公吏主要来源于招募(投名)和轮差。一般说来,先招募,不足,则轮差乡户。如州县中的人吏,“国初以前后押录、前行、后行、贴司、书手为名次,其押司录事选等第户谙吏道者充。……康定二年,以税户不省文书,召有产业者投名,试书(算)等,不足,则抽差税户。”(卷17,吏役门)衙前也是如此。“衙前一役,熙宁元年以前旧法许人投名,故诸处多是投名与乡差人相兼应,亦甚有州郡全是投名人之处,如或以少得投名之人,方始兼用乡差之法。”(卷486,元元年二月丁亥)此外,也有一部分公吏通过承袭而来。如各州县的人吏出职授官后,“其子侄继替”,成为人吏。(卷17,吏役门)
熙宁以前,除了招募的吏人有禄外,其他由民户轮差应役和自愿投名的公吏均无禄。嘉七年(1062)五月,起居舍人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司马光说:“府史胥徒之属,居无廪禄,进无荣望,皆以啖民为生者。”(卷196,嘉七年五月丁未)沈括也说:“天下吏人素无常禄,唯以受赇为生,往往致富者。”(卷10)直到南宋,仍存在吏人无禄的情况。南宋人陆九渊说:“吏人自食而办公事,且乐为之,争为之者利在焉故也,故吏人之无良心,无公心亦势使之然也。”(卷8)可见,吏人无禄是两宋的一项基本政策。即使是招募的吏人,俸禄也很少。如三司下属负责驱磨州郡籍帐之吏,月俸仅为7贯左右。(卷24,国用)北宋初,“京师赋吏禄,岁仅四千缗”。(卷12,职役)北宋后期,三省及枢密院吏额为:尚书省204人、中书门下省238人、枢密院327人、尚书六曹920人,合计1 689人。(甲集卷12,省部枢密使吏额)如果以此为准,每名吏人年俸约为2.37缗,微不足道。
这种“吏人自食而办公事”的情况,说明国家通过差派职役,将本应由国家财政支付的俸禄转移给了应役民户,体现了职役具有国家通过强制手段转移财政支出的属性。
二、 弓手置办武器的费用
国家将部分财政支出通过职役转嫁给民户,主要体现在弓手上。弓手直属于县尉,主要职责是捉捕盗贼,维护地方的社会治安。宋初,弓手以中等户拣差,“专捉盗贼,不许别有差使,除广南外不得替”。各县弓手的人数,咸平年间规定:一万户以上五十人,七千户以上四十人,五千户以上三十人,三千户以上二十五人,二千户以上二十人,一千户以上十五人,不满一千户十人。大中祥符七年(1014)改为:一万户以上七十人,七千户以上六十人,五千户以上五十人,三千户以上四十人,二千户以上三十五人,一千户以上三十人,不满千户二十人。(卷13)一般说来,弓手应役,履行捉捕盗贼的职责,国家应为其提供弓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