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状铬铁矿成因的研究进展.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豆荚状铬铁矿成因的研究进展 铬是重要的战略物理之一。由于其坚硬、耐碱、耐腐蚀等特点,它在冶金行业、耐碱化学品和化学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世界现有的铬矿储量74亿t(1995统计数据),可保证全球百年以上的生产与需求,并且主要分布于南部非洲和哈萨克斯坦。中国是主要的铬铁矿石消费国,从1990年以来年均消费100多万吨铬铁矿,而铬铁矿一直是我国的紧缺矿种,铬铁矿储量仅占世界储量千分之一左右,截止2004年底,全国拥有铬铁矿矿区53个,矿石储量221.33万t,查明资源储量1000万t,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内蒙古三省区,其中国内最大的罗布莎铬铁矿矿床为700万t,其次为新疆萨尔托海铬铁矿矿床为200万t。且中国铬铁矿存在品位低,矿山规模小,冶炼成本高的特点,铬铁矿生产能力约22万吨/年。致使近几年铬铁矿进口量增长显著,每年铬铁矿需求量已经高达90%以上依赖于进口,仅2007年12月,中国进口铬铁矿超过600万t。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一批大型的铬铁矿矿床是解决中国长期以来对铬铁矿资源进口严重依赖的最有效途经。 豆荚状铬铁矿矿床的成因一直是铬铁矿成矿理论研究的焦点,但未达成一致的认识。 (1)20世纪初及更早,提出与层状铬铁矿成因一样,为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然而豆荚状铬铁矿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豆荚状结构是层状铬铁矿中所缺失的,其形成条件是上地壳中不具备的;豆荚状铬铁矿为沿增生板块边界延伸的岩浆袋中的堆积体,随后作为同源包体下沉到残余地幔中;铬铁矿为铬尖晶石液态熔滴聚集成矿浆,矿浆与岩浆熔离并结晶成铬铁矿。 (2)20世纪80年代末期,Neary等提出了熔融残余成因观点,认为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分与寄主橄榄岩的熔融程度有关,其Cr#随熔融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并认为豆荚状铬铁矿及透镜状纯橄岩代表微小的岩浆房,铬铁矿在此下沉。之后,基于对新喀里多尼亚铬铁矿的研究,将产于地幔橄榄岩中的豆荚状铬铁矿划分为3类,即不整合矿体、次整合矿体和整合矿体,明确地反映了豆荚状矿体的形成与大洋扩张、地幔变形组构-线理之间的关系,靠近扩张脊的不整合矿体尚未明显变形,豆荚体与线理斜交,并保存了特有的原生豆荚状结构,而整合矿体已经受强烈变形,块状矿石发育很好的拉分结构代替了原生结构。也有认为豆荚状铬矿形成于上地幔内小而陡的槽穴状岩浆房,另有研究者认为铬铁矿是在“开放体系岩墙状构造”中沉淀形成,并具有复杂的岩浆动力学特征;以及豆荚状铬铁矿代表耐火残余,铬铁矿的Cr#值随地幔岩熔融程度的增高而增高;王希斌等基于对地幔橄榄岩的矿物学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新见解:豆荚状铬铁矿是原始地幔岩高度熔融再造的产物,揭示了如何从原始地幔岩的部分熔融—豆荚状铬铁矿形成的演化过程。并在赤道东太平洋大洋中脊上开展的深海钻探,首次获得了现代洋中脊环境的豆荚状铬铁矿样品,直接证明了豆荚状铬铁矿可以形成于洋中脊环境。 (3)现阶段更多研究者认为岩石/熔体反应的观点更适合对豆荚状铬铁矿的解释,并提出大洋环境的俯冲带上(SSZ)(弧后盆地、岛弧及弧前环境)是豆荚状铬铁矿形成的有利环境。这是由于在俯冲带背景下(SSZ)上呈地幔楔状的方辉橄榄岩与H2O饱和的玻安岩熔体在地幔前部发生岩石/熔体反应,并形成了富Os-Ir铂族元素合金的豆荚状铬铁矿[19,20,21,22,23,24,25,26,27]。 (4)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金刚石组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中初次发现金刚石。随后在罗布莎铬铁矿和世界典型铬铁矿矿床乌拉尔铬铁矿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中相继发现除金刚石外的更多地幔超高压矿物,包括在罗布莎矿区发现呈斯石英假象的柯石英,和铬铁矿中出溶柯石英,在铬铁矿和围岩方辉橄榄岩中也发现金刚石等超高压矿物,进而提出了豆荚状铬铁矿可能形成于深部的观点(300 km)。基于罗布莎不同类型矿石中的穆斯堡尔谱分析后,Ruskov等认为致密块状铬铁矿经历了超高压相的过程,而Arai认为超高压铬铁矿的形成是深部循环的成因,低压相的铬铁矿通过对流进入地幔,并且以物质循环的模式再次出现在洋中脊。 地幔橄榄岩岩石和铬铁矿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豆荚状铬铁矿可能形成于浅成(30~40 km)环境,而又在地幔橄榄岩和豆荚状铬铁矿中有地幔超高压矿物的发现(300 km),由此我们对传统的豆荚状铬铁矿的成因提出了诸多问题:铬铁矿为什么会成为异常矿物群的载体,铬铁矿的成因是否一定是浅成?铬铁矿的成因和异常矿物群的来源及成因是什么关系?矿体是来自于与围岩的反应,还是两者间为截然的关系?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的成因关系?以及豆荚状铬铁矿中为什么会富集铂族元素?为了能够逐步地解答上述的疑问,重建豆荚状铬铁矿的成矿模式,细分豆荚状铬铁矿的过程。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豆荚状铬铁矿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从宏观对比的角度着手,对不同产出状态的铬铁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