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一节 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与食性类型;一、鱼类的食饵组成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广泛而复杂。
1水生植物类群,从低等单细胞藻类到大型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
2水生动物类群,几乎涉及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以至脊椎动物的鱼类自身;
3腐植质类,也是某些底食性鱼类的重要饵料。;二、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效率
(1)食物链
鱼类的食物链,或称食物层次,是指鱼类同饵料生物及凶猛捕食者之间呈链状的食物关系。呈现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耗者—次级消耗者—…—高级捕食者的关系,如此一个环节扣着—个环节,呈现出链状结构。食物链反映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路径。; (2)食物网: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往往摄食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其自身又要被多种大型捕食者所捕食,各种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一个复杂网络结构。;海洋中的食物网;(3)生态效率
在食物网中,当能量从一个环节转入下一个环节,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能量金字塔;三、鱼类的食性类型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多样的;
通常鱼类具有某种特定的食性类型,这与鱼类的摄食器官的形态以及捕食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据鱼类摄食的特点可以有以下五种划分方法:
(一)依据鱼类所摄食的食物性质划分(3类)
1.草食性鱼类
以水生植物性饵料为食。分4种情况:
; (1)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的鱼类,如斑鰶、沙丁鱼等。
;斑鰶; (2)以周丛生物为主的鱼类,如突吻鱼、软口鱼等。;
(3)以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的鱼类,如草鱼。
;
(4)以腐植质、碎屑为食的鱼类,如鲻鱼。;2.动物食性鱼类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鳃耙疏稀,肠管较短:
(1)以浮游动物为主的鱼类,如太平洋鲱、鳀鱼、鲐鱼等。
; (2)以底栖动物为主的鱼类,如鲆鲽类、舌鳎类、魟鳐类。
;五点斑鲆;条鳎;何氏鳐;中国团扇鳐;齐氏魟;
(3)以游泳性鱼类为食,如带鱼、蓝点马鲛等。
3.杂食性鱼类 以植物性或动物性饵料为食,口型中等,两颌牙齿呈圆锥形???臼齿状,鳃耙中等,消化管长度小于食植性鱼类,如小黄鱼等。;尖头黄鳍牙;(二)依据鱼类所摄食食物的生态类型划分(3类)
1.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 这一类型的鱼类分布广泛,产量极高。游泳速度快、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如银鲳、鳀科、鲹科鱼类等中上层鱼类。;2.以游泳生物为食的鱼类 这—类型的鱼类个体较大,游泳能力很强,口大型,消化酶十分丰富,专门捕食稍小的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类。它们的渔业价值颇高,如带鱼、金枪鱼、鲨鱼等。;3.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类 这类鱼类鱼群疏散,不能形成密集的群体。它们的牙齿变化较大,为适应多样性的底栖无脊椎动物而特化,如鲆鲽类、魟、鳐等。;(三)依据所摄食的饵科种数划分(2类)
1.广食性鱼类 以广泛觅食各种饵料生物的鱼类,食谱范围很广,适应环境波动的能力比较强。如大黄鱼摄食对象近
100种之多,带鱼的饵料种类有40~60种。
;2.狭食性鱼类 少数鱼类仅分布于某一特定水域,专门猎食某些植物或动物性的饵料,其口器和消化功能较为特化,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激烈的变化。如咽管鱼、海龙、海马等。;(四)依据鱼类捕食性质划分(2类)
1.温和性鱼类 一般以小型浮游动植物、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或有机碎屑、动物尸体等为食的鱼类,如鲻鱼、鮻鱼、鳀鱼、沙丁鱼等。
2.凶猛性鱼类 这类鱼牙齿锐利,游泳迅速,以追捕其它较小的鱼类、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带鱼、海鳗以及鲨鱼,后者体长可达12m,性极凶残,牙齿尖锐,能撕咬大型鱼类或哺乳动物。;(五)依据鱼类捕食的方式划分(5类)
1.滤食性鱼类 专门过滤细小的动、植物为食的鱼类,它们以鳃耙细密、牙齿发育较弱为特点,食物直接从口咽处进入胃肠消化,如鳀鱼等。
2.刮食性鱼类 鱼类以独特的牙齿和口腔结构,专门刮食岩石上的生物,特别以门牙为发达,如鲀科、鹦嘴鱼等。;3. 捕食性鱼类 以其游泳迅速、牙齿锐利为特点,能迅速、准确追食猎物并一口吞入胃中,如带鱼、海鳗。
4.吸食性鱼类 它们以特化的口腔形成圆筒状,专门将食物和水一同吸入口腔中,造成吸引流,将小型的动植物饵料吸入胃中,如海龙、海马等。
5.寄生性鱼类 以其寄主的营养或排泄物来养育自己,如角鮟鱇的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体上吸取营养。;小结
1、鱼类食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2、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效率(林德曼定律)。
3、划分鱼类食性类型的五种方法。
;第二节 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更替;一、鱼类食性的变化
鱼类的食性随着年龄、季节、海域甚至昼夜而变化。;二、鱼类摄食的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