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VIP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是最早有意识地以《诗经》为教材的人。《诗经》本名是《诗》。汉代董 仲舒把《诗》奉为经典,此后便有了《诗经》这个名字,后人把它列为“五经”之 首。直到1912 年民国临时政府“废止读经”,两千多年间,《诗经》一直是儒家 思想的经典教材,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而孔子的诗教思想对人的和谐发展 具有深刻影响。 在孔子看来,《诗经》、礼、乐是弟子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诗经》是弟子 学习道德知识和提高道德修养的开始阶段。孔子的诗教借助音乐启迪和陶冶人的情 感,使人气质高雅,提高道德涵养,提升品格和情操。这种道德教化形式,是和诗 乐的审美结合在一起的。《孝经》里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 句是断取 《小雅 ·小旻》末章拿来教人谨慎、恐失孝道的名言。像这样直接用 《诗 经》教人修养自己德行的例子在《学而》《八佾》《子罕》等篇都能见到;《论语》 中直接引用 《诗经》说明修身养性进行道德教化的篇章有七章。 《诗经》还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孔子对《诗经》的审美功能有很深刻的理解, 他总结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大意是“兴者,起也,取譬 引类,起发己心”。首先是《诗经》引起人们的审美感觉,感染人情,激发人的志 气,振奋人的精神,从而最终达到美育的效果;然后通过 “观”来考察社会和执政 的得失,提高人的观察能力,先秦有“观风俗,知得失”;再有“群居相切相磋”, 在相互切磋中引发感悟,交流感情,增强集体观念和凝聚力;最后的“怨”是讽喻 社会或者是表达不满情绪。因此说 “诗教”是双向的,诗教是人心灵的净化器,纯 洁的心灵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孔子在诗教的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史记》曾言:“三百五篇,孔子 皆弦歌之,以求合 《韶武雅颂》之音。”孔子认为,乐应该体现出 “乐而不淫,哀 而不伤”的中正平和。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在诗歌教学中,主张配乐吟诵,而且他 还亲自把诗谱成乐曲,在教学中“弦歌”而诵,诗的内容通过美妙动听的“雅言” 来表现,使学生不但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得到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孔子还运用或引用 《诗经》中的句子,采用谈话问答的方式来教育弟子。《韩 诗外传集释》第十六章,就记述了孔子引证《诗经》的“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 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诗句,用谈话问答法,教诲子路“取 束帛以赠先生”。孔子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师生轻松、平等的关系进行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的性情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陶冶。 孔子的诗教思想,无论是把《诗经》作为教材的角度,还是他的诗教方法和原 则,都是在强调诗教对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诗教有助于养心怡 德,它把汉语的声情、韵律、节奏及乐感的美发挥到了极致,能自然地和着人的生 理和心理节律,引起情感的升华;能变化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即是;能 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摘编自赵会莉 《孔子诗教思想与人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 孔子开创儒家的私学,坚持 “有教无类”的主张,以真诚坦率的立场和民主平 等的作风教育学生。他举办私学,目的就是为国举才,他感到当时各诸侯国缺乏栋 梁之材管理政事,以致社会混乱,民生凋敝。因为当时掌握政权的世卿大夫多不称 职,所以孔子在培养人才时不会只从贵族子弟中选取学生,而是秉持了“有教无类” 的态度,不问阶级阶层,不分贫富贵贱,不限地域、年龄,来者不拒。“自行束脩 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的弟子中,有贵族,有富商,有新兴阶级,有平民。从 区域上说,除鲁国人外,还有来自齐、晋等诸侯国的人。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 冲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他的“有教无类” 的主张更切合了当时士阶层提高社会地位的要求,士人在春秋时或直接从贵族阶层 下降,或直接从平民上升,而后者居多,他们处于社会中间部分,没有多少物质手 段和政治资本,只有靠自己掌握文化知识,具备政治才能,才可跻身统治阶层。孔 子以诗为教,培养了士人的政治才能,他坚信 “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 目的是鼓励士人更加努力。同时他深信教育是可以造就人才的,对学生充满了教育 的信心。他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后天的勤学苦读可以使人成才。因此 他才满腔热情、真诚坦白地教育学生。 恰是在这种真诚的情感基础上,孔子养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作风。“己所不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