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市东汉墓出土宫宴乐图考述.docxVIP

安徽铜陵市东汉墓出土宫宴乐图考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铜陵市东汉墓出土宫宴乐图考述 1844年6月,在安徽省马鞍山,发现了左司马、右军师朱兰的陵墓。这是有关三国时期考古的一项重要发现,出土的大批文物极为珍贵,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中有一部分涉及三国体育史料。因此本文试作简要介绍,以备研究之用。 朱然,字义封,汉丹杨故鄣人。曾“与权(孙权)同学书”(《三国志.朱然传》),二人关系甚密,以后朱然屡立战功,得到孙权的重用,官拜左大司马、右军师,位极人臣。所以在迄今为止发掘的三百座吴墓中,墓主身份以朱然为最高,其随葬器物之多,便可想而知了。墓中的漆器尤为精美,因发现有“蜀郡作牢”的铭记,确知为蜀郡所造,系三国时蜀国的产品,可能是吴蜀联盟时的赠品或贸易往来时流传到吴国的,也可能是吴对蜀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因为朱然曾参加过吴蜀之间两次重大战争,都是以吴胜蜀败而告终).所以这批漆器从蜀传入吴具有以上三种可能性。而体育史料则集中体现在三幅漆画上。 宫闱宴乐图:此画生动描绘出宫廷宴乐的盛况,全画共有55个人物,除观看者以外,其余大多在表演“百戏”。古代“百戏”的某些项目(缘竿、弄丸、弄剑等)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出现,只是这些技艺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百戏”的真正形成是在秦汉时期,这从南阳、成都等地大量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石上得到了真实的反映。但是,有关三国时代“百戏”场面的实物资料,在发掘朱然墓以前,我们很难看到.因而朱然墓中这幅宫闱宴乐图的发现,弥补了这一空白,再现出三国“百戏”的盛大场景,其价值是十分大的。就画中的内容而言,大致有:弄丸、弄剑、寻橦、连倒、转车轮等。弄剑和寻橦的场面较为清晰:一男伎手中熟练地耍弄着五把短剑,并伴以跳跃动作,用手递抛递接,使之循环往复,这与现代某些杂技项目技术一样,水平很高,另一壮汉手持十字形的橦,用手举起,橦上置一转盘,一位“体轻善缘者”俯卧盘上作“腹旋”动作,极为惊险,而且十字形横杆两端的伎人同时表演双腿反勾,跟挂倒绝,令人惊叹不已,这同沂南的东汉石刻“戴竿图”表演情形相类似。这表明“百戏”在三国仍然不断地发展,并成为后来杂技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童子对棍图:图中背景为山,山前的空地上,两肌肉发达、健壮无比的童子各持一长棍,一成左弓步,一踏右弓步,二者拉开阵势,举棍相交,似在对打。从画中的情形来看,这不是一般儿童的持棍戏耍,而是有意识地进行棍术对练.这种对练不会乱打乱舞,至少有一定的招势,说明“棍”在三国已成为练身防卫的武器.如果这个推论进而从文献资料上得到证明的话,那么,棍术的历史便可以上溯到三国时代。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棍术源于唐代,那时已有棍术用于战争的记载。《新唐书·李嗣业传》:“为先锋,以巨掊笞斗,贼值,类崩溃。”尽管棍术在战场上运用的不多,但在当时确已成为练武的重要内容。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棍术理论则见于明代,明朝名棍甚多,招势复杂,《纪效新书》中就有棍法14势(参见习云太《中国武术史》)。既然唐代已将棍术用于练武,乃至战争,这应当是棍术的发展时期,到明代则达到它的全盛时期,那么棍术的渊源如何?我想随着三国朱然墓中童子对棍图的出现,将有待于更深一层地探索。 贵族生活图:该图展示了贵族生活几个方面,包括宴宾、娱乐、男子持弓驯鹰出游、对弈等.居于画面中心的对弈图,两男子分坐于两边,中间置一棋盘(围棋盘),一男子搔头弄耳,举棋不定,另一男子早有计策,迫不及待。这饶有趣味的对弈场景,使我们联想起三国弈棋之风广为盛行的情况:东吴地区许多人“因好博弈”而“废事弃业,忘寝与食”(韦曜《博弈论》),蜀国的诸葛亮、费祎、来敏等均精通棋艺,经常摆开棋盘,以棋喻战。 综上所言,三国东吴朱然墓中的体育史料对于中国古代体育史和武术史的研究是很有补益的,它填补了三国“百戏”发展实物史料的空白,更提出了棍术起源这个新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