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传》中的文姜
文江是齐靖公的女儿。齐翔公和齐齐哈尔市的妹妹,陆桓公和妻子陆庄公的母亲。因与其兄齐襄公私通而有淫名,并直接导致其夫鲁桓公之死,于齐言之则有丑名,于鲁言之则有罪名。但她却是《左传》中用墨最多的一个女性人物。春秋时君夫人之称谓有多种情况,但最多见的则是以夫谥加父国之姓,如郑之武姜、卫之定姜;或者是本人之谥加父国之姓,如鲁之哀姜、晋之穆嬴。鲁桓公夫人所以不称“桓姜”,大概是因为以其淫而致桓公死,所以后人不愿以此称之。文姜之“文”为其本人之谥号,依《谥法》而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无论依从哪一条,“文”都是一个极高的评价。谥号是所谓盖棺论定之语,文姜有淫行而得美谥,其原因何在呢?首先,其子鲁庄公为亲者讳的嫌疑是无法免除的;其次,文姜是不是真的为鲁国做出过什么杰出的历史贡献而使人们不吝给她这样一个评价呢?
一 不忘“德音不忘”
文姜在《左传》中凡出场15次,始见于桓公三年,其身份是齐僖公的爱女,鲁桓公的新妇,堂堂的诸侯夫人。但文姜的故事却并非始于此时,而是始于“公之未昏于齐也,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左传·桓公六年》)。
郑大子忽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庄公的儿子,其俊美英武在春秋的闻名程度并不亚于文姜的美貌。从政治、军事上看,郑与齐分别据守中原的中部和东部,对鲁、卫、宋等国形成夹击之势,可借婚姻之力互相辅助;从儿女之私上看,姬忽与文姜亦是一对璧人,可谓是佳偶天成。即使仅对于姬忽而言,结下这门亲事不但可以抱得美人归,而且可以在日后的国内外政治斗争中得到强齐的支援,何乐而不为呢?但谁都没有想到,姬忽竟然拒绝了齐僖公的美意。“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左传·桓公六年》)这句话便是成语“齐大非偶”的出处,既表现出大子忽性情中的刚强自立,也表现出他在政治斗争认识上的刚愎与无知,而他在郑庄公死后争位大战中的被迫出奔就是排斥大国婚姻的直接后果。忽的拒绝不能不使人觉得遗憾,就连曾经欢欣鼓舞的郑国人也不无惋惜地作了一首赞美文姜的诗:“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经·有女同车》)齐是大国,郑是小国,才貌双全、风华绝代的文姜被拒婚后的心情一定是无比灰暗。
有人说,忽是因为听说文姜与兄长有淫乱之行才拒婚于郑的,所以君子才说他“善自为谋”。可是后来,“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而受室以归,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左传·桓公六年》)。齐僖公大概是实在太喜欢姬忽了,在文姜被拒的若干年之后竟然又想把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他,这个大国之君可谓是此心至诚,可是却很没面子地再次遭到了姬忽的拒绝。姬忽再度拒绝齐侯,不肯接受他的另外一个女儿总不能是因为她也系淫荡之人吧?而忽后来娶陈妫时的“先配而后祖”(《左传·隐公八年》)证明他也是一个不懂“礼”的人。事实上,忽上一次拒婚在乎的是“结援大国”的诟病,这一次拒婚在乎的仍是解除郑国危难之后“民其谓我何”的虚名,与该女是否为文姜没有任何关系。更何况,当年郑人为文姜所赋之诗是以“洵美且都”和“德音不忘”作结的,褒扬之意毫不隐晦,而“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史记·齐世家》)只是太史公说的,不见于先秦典籍,未知所据为何。
《汉书·地理志》称:“始桓公兄襄公淫乱,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齐地“长女不嫁”之俗始于先秦,一直流传到两汉,班固谓其缘于襄公淫乱恐有偏颇之嫌,但此处不作细论,只说“不嫁”。此俗是说家中无兄弟者长女不嫁,且“不嫁”不是不许婚嫁,而是只可招赘婿入门,生子之后承女方之宗祧,今天的某些地方还有这种习俗1。而战国时淳于髡在劝谏齐威王提到齐国的州闾之会时还说,“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坠珥,后有遗簪”,“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史记·滑稽列传》)。一个地方的风俗当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前代遗习的反映,战国之齐俗尚且如此,春秋之齐俗想必不会相去太远,齐襄公兄妹的淫乱公案也就不难理解。
有学者认为:“《春秋》并无文姜淫乱的信息,《春秋》关于文姜的记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符合《春秋》自身的体例。因此,我们不能从《春秋》本身读出文姜淫乱的‘春秋大义’来。”虽然本文不想对文姜与齐襄公的另类情感多作评析,但《左传》的写作时代与春秋毕竟相去不远,当我们实在拿不出什么证据证明左氏之言有谬的时候,不妨姑且认其为“是”,并就此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