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工程监测及内容和方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监 测 监 测 内 容 地 表 变 形 地 下 变 形 边坡工程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主要监测方法 大地测量法(三 角交会法、几何 水准法、小角 法、测距法、视 准线法) 近景摄影法 GPS 法 测缝法(人工测 缝法、自动缝 法 ) 测斜法(钻孔测 斜法、 竖井) 测缝法(竖井) 主要监测仪器 经纬仪 水准仪 测距仪 全站式速测 仪、电子经纬 仪等 陆摄经纬仪等 GPS 接收机 钢卷尺、游标 卡尺、裂缝量 测仪、 伸缩自 记仪、测缝仪、 位移计等 钻孔倾斜仪、 多点倒锤仪、 倾斜计等 多点位移计、 井壁位移计、 位错计等 监测方法的特点 投入快、精度高、监测范 围大、直观、安全、便于 确定滑坡位移方向及变形 速率 精度高、速度快,自动化 程度高, 易操作, 省人力, 可跟踪自动连续观测,监 测信息量大 监测信息量大,省人力, 投入快,安全,但精度相 对较低 精度高投入快,易操作, 可全天候观测,不受地形 通视条件限制; 目前成本 较高, 发展前景可观 人工、 自记测缝法投入快, 精度高,测程可调,方法 简易直观, 资料可靠;遥 测法自动化程度高,可全 天候观测, 安全, 速度快, 省人力,可自动采集、存 储、打印和显示观测值, 资料需要用其它监测方法 校核后使用 精度高, 效果好,可远距 离测试,易保护,受外界 因素干扰少,资料可靠; 但测程有限, 成本较高, 投入慢 精度较高,易保护,投入 慢,成本高;仪器、 传感 器易受地下浸湿、锈蚀 适用性评价 适应于不同变形阶段的位移 监测;受地形通视和气候条 件影响,不能连续观测 适应于不同变形阶段的位移 监测;受地形通视条件的限 制适应于变形速率较大的滑 坡水平位移及危岩陡壁裂缝 变化监测;受气候条件影响 较大 适应于变形速率较大的边坡 水平位移及危岩陡壁裂缝变 化监测;受气候条件影响较 大 适应于边坡体不同变形阶段 地表三维位移监测 人工、自记测缝法适应于裂 缝量测岩土体张开、闭合、 位错、升降变化的监测; 主要适应于边坡体变形初 期,在钻孔、竖井内测定边 坡体内不同深度的变形特征 及滑带位置 一般用于监测竖井内多层堆 积物之间的相对位移。目前 多因仪器性能、量程所限, 地 声 地 声 应 变 水 文 环 境 因 素 主要适应于初期变形阶段, 即小变形、低速率,观测时 间相对短的监测 重锤、极坐标 盘、坐标仪、水平位错计等下沉仪、收敛 重锤、极坐标 盘、坐标仪、 水平位错计等 下沉仪、收敛 仪、 静力水准 仪、水管倾斜 仪等 单向、 双向、 三向测缝仪、 位移计, 伸长 仪等 重锤法 裂缝垂直向收敛变化的监测 精度高,易保护,机测直 精度高,易保护,机测直 观、可靠;电测方便,量 测仪器便于携带;但受潮 湿、强酸、碱锈蚀等影响 适应于危岩裂缝的三向位移 (X、Y、Z 三方向)监测和危 岩界面裂缝沿硐轴方向位移 的监测 测缝法(硐室) 可连续观测,监测信息丰 富,灵敏度高, 省人力; 测定的岩石微破裂声发射 可连续观测,监测信息丰 富,灵敏度高, 省人力; 测定的岩石微破裂声发射 信号比位移信息超前3 - 7日 精度高, 易保护, 测读直 观、可靠; 使用方便,量 测仪器便于携带; 声发声仪 地探测仪 地音量测法 为预报岩石的破坏提供依据 管式应变计、 多点位移计、滑动测微计水位自动记录 管式应变计、 多点位移计、 滑动测微计 水位自动记录 仪 孔隙水压计 钻孔渗压计 三角堰、量杯 等 水位标尺等 应变量测法 置 观测地下水 位 观测孔隙水压精度高, 可连续观测, 直观、可靠;适应于坡体不同变形阶段的 观测孔隙水压 精度高, 可连续观测, 直 观、可靠; 使用 测泉流量 测河水位 雨量计、 测降雨量测地温地震监测雨量报警器温度记录仪等地震检测仪精度高, 可连续观测, 直观、可靠; 测降雨量 测地温 地震监测 雨量报警器 温度记录仪等 地震检测仪 精度高, 可连续观测, 直 观、可靠; 基础资料 黄土地区公路高边坡防护技术 一、研究背景 中国黄土分布面积约为 63.1 万 km2,约占国土面积 6.6%,主要分布在北纬 33°~47°, 东经 75°~127°之间。西部地区黄土分布面积约 27. 5 万 km2,占中国黄土总面积的 43.7%, 占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的 50%—60%以上。 黄土分布区,沟壑纵横,黄土冲沟及河谷区谷坡陡峻,滑坡、崩塌、滑塌、泥流等地质 灾害非常发育, 给公路建设带来许多困难。而作为长大线状构造物的高速公路, 在这沟壑纵 横, 谷坡陡峻的鸡爪形地貌背景下, 由于一系列技术条件的限制, 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量开 挖,形成黄土高边坡。如:陕西省铜川~黄陵一级公路,在黄土地

文档评论(0)

小石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