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文心雕龙·原道》探原
“原道”传统与刘勰的突破
?
?
羊凌霄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学术渊源颇为复杂,这与刘勰熟读各家经典有关。据罗宗强统计,《文心雕龙》一书引及作者322人,引及作品436部。[1]可谓遍及四部,淹贯百家。这种赅博在《原道》篇中尤为典型,刘勰对“道”与“文”的描述颇为驳杂,在多部典籍中均可寻绎其踪影。因此,自黄侃以来的百年间,各家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使得这一问题显得更为扑朔迷离。
过去诸家,大多是从思想的角度,根据《老子》《庄子》《论语》《周易》《礼记》《荀子》《淮南子》《弘明集》等书以及王弼、郭象等人的注解来探明刘勰《原道》篇的学术渊源,对于“原道”这一篇目的体例源流关注不够。刘勰以《原道》为首篇系取法道家的“原道”传统,这一传统由《老子·道篇》《黄帝四经·道原》《文子·道原》与《淮南子·原道》构成。除体例外,刘勰《原道》对这一“原道”传统尚有颇多借鉴。借鉴之余,其又脱离了纯粹的“道家”叙事,而熔各家于一炉,作出新的“突破”。
一、“原道”传统:《文心·原道》的目录学探原
关于《文心雕龙》首篇《原道》的篇目由来,学界早有共识。昔日黄侃曾在《文心雕龙札记》中引《淮南子》高诱注说:“《文心》之作也,本乎道。……详淮南王书有《原道》篇,高诱注曰: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用以题篇。”[2]黄氏引此注,意在说明刘勰《原道》之“道”与《淮南子·原道》之“道”的渊源,虽然未曾明言《文心·原道》之体例袭自《淮南》,但其通过材料的胪列传达出了这种暗示意味。
这一看法不久便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饶宗颐在《〈文心雕龙〉探原》中说:“(《原道》)法《淮南子》首《原道训》。”[3]以极为精审的语言申明了二者联系;王运熙亦认为:“《原道》篇的中心是说明文章的根源是道。汉代《淮南子》首篇名《原道训》,此篇题名当受其影响。”[4]此后陈良运将这一观点发挥至极并认为:“《文心雕龙》全书的结构,实是对《淮南子》有所‘仿依’。‘仿依’更明显的标志,是仿首篇《原道训》而作《原道》为‘文之枢纽’之冠。”[5]陈氏认为刘勰将《原道》篇置于“文之枢纽”之首,是受《淮南子》将《原道训》列为第一的影响,并指出二篇所论之道皆为“自然之道”。(下简称“淮南说”)
(一)“道—道原—原道”的序列
陈良运的看法总结了黄、范、饶、王诸先生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但随着20世纪下半叶中国考古工作的推进,许多新的材料得以重现,使得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探讨空间。在诸多出土文献中,尤以1973年发掘的两种最为重要:其一是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的马王堆帛书,帛书中的四篇“《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或即《黄帝四经》,下即称此名。)含有一篇《道原》;其二是出土于河北定县八角廊40号西汉墓的定州西汉竹简,汉简中发现了277枚《文子》残简,其中有3枚与今本《文子·道原》吻合。二书均见载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成书年代亦早于《淮南子》。
因此,可以说二书的发现动摇了“淮南说”的基础,在两篇更为古老的《道原》存世的前提下,再将《原道训》看作《文心·原道》篇的唯一源头则显得不够全面。细考《文心·原道》之前的同一类型的文献共有四篇,分别是《老子·道篇》《黄帝四经·道原》《文子·道原》与《淮南子·原道》,这四篇文献均出自道家,构成了一个目录学意义上的“原道”传统。故而与其说《文心·原道》篇的设置源于《淮南子·原道训》,毋宁说这一体例源自道家的“原道”传统,《淮南子》仅为其中一环。从体例来看,自《老子·道篇》到《文心·原道》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目录学上的演进,也是“原道”传统由“道家”过渡到“儒家”的过程。
(二)“原道”模式的创建
从现今存世最早的郭店本《老子》来看,其书虽已分为上下篇,但并未冠以“德”与“道”的篇名。目前最早将《老子》分为“德”“道”二篇者是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其上、下篇尾分别题有“德”“道”字样。除郭店楚简本外,韩非本、帛书本、汉简本均为《德篇》在前的传本,这一顺序似乎更为古老。“道经”在前的版本目前最早可追溯到刘向校书时的81章本,此后的敦煌想尔本、河上公本以及王弼本大多依此体例。[6]①
刘勰著《文心雕龙》时,所见者应是这一《道经》在前的传本。而在先秦著作之中,最早将“道”作为篇名,置于其书最前(“道家”传本)或最后(“法家”或“黄老家”传本)的便是《老子》。《老子》篇目虽未冠以“道原”或“原道”的字样,但其以“道”为篇名对“道”的体用进行探讨的做法,事实上开启了道家的“原道”传统,也是刘勰《原道》篇的目录学源头。
(三)“原道”体例的确立
《黄帝四经·道原》紧承《老子·道篇》之后,是这一“原道”序列中的第二部可靠文献,大约形成于战国中期。[7]四经分为《经法》《十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STM32L0系列数据手册.pdf VIP
- 02J331地沟及盖板图集.pdf VIP
- 销售人员必备2021年山东省青岛市社区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布明细.pdf VIP
- [科技出版社张鄂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件]08new-第9章动态设计.ppt VIP
- [科技出版社张鄂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件]08new-第8章绿色设计.ppt VIP
- 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pdf VIP
- 销售人员必备山东省济南市社区卫生院基层医疗机构分布明细.pdf VIP
- 《史记》上册注音版1.doc VIP
- [科技出版社张鄂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件]08new-第7章反求工程设计.ppt VIP
- [科技出版社张鄂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件]08new-第6章工业造型设计-1.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