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淮北地区纺织业兴衰研究
一些科学家过去一直关注着古代区域纺织行业的兴衰。史念海先生认为,自北宋以来,黄河地区丝绸的质量和数量急剧下降。张凯认为,中国蚕业发展了历史2;夏奈先生研究了中国古代蚕业和丝绸的发展历史3;邹毅林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蚕桑产业。苏伦安先生讨论了安徽省的历史上蚕业的5种。张崇旺先生在明清时期研究了安徽部分地区的纺织业和相关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古代淮北地区(包括今皖北、豫东、苏北和鲁西南地区)纺织业的盛衰变迁,以期使读者更了解古代淮河流域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 时期我国的纺织业技术的进步
古代纺织业包括丝织业、棉织业、麻织业、葛织业等。本文选取唐代至清代,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例说明当时淮北地区纺织业的盛衰变迁。
在唐代,今淮北地区基本上属河南道。唐代河南道盛产蚕桑,中宗年间“河南、河北,桑蚕倍多。风土异宜,租庸须别。自今以后,河南、河北蚕熟,依限即输庸调。秋苗若损,唯令折租,乃为常式。”1即是说,正常年景的庸调征收是输丝织品,只有遇到灾年,河南和河北道农民将应缴的丝织品折米粟缴纳,可见当时河南道桑蚕业的发达。开元年间进一步规定:“以关辅寡蚕,诏纳米粟,其河南、河北非通漕州,皆调绢,以便关中。”2因关中蚕桑少,因而其应缴纳的丝织品折米粟缴纳,而河南、河北因是非通漕州,除应缴纳丝织品外,本应缴的米粟也改为缴纳丝织品。这更证明了河南道盛产蚕桑。当时,河南道丝织品不仅产量在各道中领先,质量也是上乘。“凡绢(丝织品)、布(麻织品)出有方土,绢分八等,布九等。宋(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亳(治谯县,今安徽亳州谯城)之绢第一等。郑(治管城县,今郑州市)、汴(治浚仪县,今开封市)、曹(治济阴县,今山东荷泽南)、怀(治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之绢第二等”3。
唐代淮北地区纺织业生产发展有两大特点,即生产比较广泛和技术进步。当时淮北地区纺织业迅速赶上北方甚或有些方面超过北方。这一变化大约出现在开元、天宝年间。成书于开元二十年前后的《唐六典》记载各地纺织品,其精品多产自河北,而天宝二年(734),长安广运潭手工业产品博览会,则展示了淮北地区的诸多纺织精品4。《唐六典》还记载了全国各地供调的纺织品及其等级:“凡绢布,出有方土,类有精粗。绢分为八等,布分为九等,所以迁有无,和利用也。”5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纺织业的状况。其中第一等有7地,宋州(今商丘南)之绢排在第一位,亳州之绢也在一等之列;第二等地有14个,郑州、汴州(今开封)之绢分别排第一、第二位。不少史籍盛赞亳州所产娟的质量,如《太平广记》:亳州生产的绢非常轻,一匹为四丈,重量只有半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称赞“亳郡轻纱甲天下”。
在当时的纺织手工业中,丝绸业是主要品种。丝绸生产的代表性产品有绢、絁和绫等。当时汝州、颍州、寿州、濠州以生产絁著称。许州、陈州、汴州、宋州、亳州、徐州、宿州等以产绢著称。
绫和锦的种类也很多,河南府的文绫,蔡州的四窠绫、云花绫、龟甲绫、双钜绫、溪鹫绫,颍州、泗州的锦,皆名播全国。
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几乎唐代淮北每个州都有自己精美的纺织品作为贡品输入朝廷,其中汴州、郑州、宋州、许州、陈州、亳州、泗州的贡品都有绢,可见当时淮北地区绢的质量之高。这些贡品都是各州的精品和名品,既反映了当时该地纺织手工业普遍发展的情况,也反映了当时丝纺织手工业在全国的水平。唐代亳州与宋州、定州(今河北定县)、益州(今四川成都)同为全国四大纺织中心。此外,唐代宋州和亳州一带出产一种及其精美的绢纸,“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又有蚕纸。”6其中名为朱丝栏的绢纸是盛唐时期皇宫中的珍品,宋代时,乌丝栏仍是最珍贵的绢纸。
另据《新唐书·地理志》,在唐代丝织业较发达的江南道、河南道、河北道中,江南道有17州土贡丝织品(含丝布)42种,河南道有24州共43种,河北道有20州共46种。特别是河南、河北两道,是蚕桑业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由于桑蚕比别处多,是朝廷丝织品的主要来源,以至朝廷下令可用丝织品折成粮食交纳秋税,“河南、北桑蚕倍多,风土异宜,租庸须别。自今以后,河南、河北蚕熟,依限即输庸调,秋苗若损,唯令折租,乃为例程。”1
是知当时淮北地区的纺织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都领先全国,是国家的纺织业基地,不断为国家提供大量优质丝纺织产品。
北宋时期,淮北地区是经济较发达地区之一。当时的蔡州(今河南汝南)“土风甚美”2,是自然条件良好之地;陈州(今河南淮阳)“厥田惟上”3,耕地土质优良;颍州(今安徽阜阳)“地濒淮、颍,厥土良沃,水泉鱼稻之美,甲于近甸。言卜居者,莫不先之。故自庆历以来,贤士大夫往往经营其处,以为闲燕之地。”4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宋代北方的蚕桑业,仍居有领先地位。时淮北地临京畿,靠近北方,其蚕桑业发展状况较好。北宋淮北的丝织业,官营、民营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