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菲律宾海板块晚始新世地壳的古海洋学研究
海岭地区的p波速度、平均厚度和平均波速
九州-帕马海岭是一个东西向伸展的深海高距离,靠近菲律宾海中部的南北方向(图1)。它被认为是在四国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弧后扩张开始时从老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IBM)岛弧上分离出的残余岛弧(如Okinoet al,1999)。Suyehiro等(1996)在伊豆—小笠原岛弧的北部32°15′N处获得了P波波速模型, Nishizawa等(2006)在其南部30.5°N附近得到了P波速度模型。Takahashi等(2007)给出了17°N穿过马里亚纳岛弧的新的速度模型。以上的结果都表明,沿着走向这些地区的岛弧地壳没有明显的差异,岛弧的特征是,中地壳的P波速度为6.0~6.5km/s,厚度大致为5km,下地壳的P波速度为6.7~7.3km/s,厚度近似为8km,地壳总厚度近似为20km。然而最近对伊豆—小笠原岛弧更南部的30°N处的广角地震剖面的初步研究,揭示出沿该岛弧的地壳在厚度和平均波速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Kodairaet al,2006)。
对九州—帕劳海岭地区的地震研究较少,所以我们对沿该海岭地壳结构的变化也相对知之甚少。对构造活跃的伊豆—小笠原岛弧与构造不活跃的九州—帕劳海岭残余岛弧的比较可以约束洋内弧的演化。由于西侧大东洋脊的存在使得九州—帕劳海岭北部的地壳结构变得很复杂,所以我们将地震折射剖面的位置安排在九州—帕劳海岭的中部。本文中,我们给出了2004年秋获得的4条剖面的结果。
1 海底速度模型的正演模拟
此次地震调查包括了4条地震测线,这4条测线穿过了15~20°N九州—帕劳海岭中部和深海高地处,是海底地形高宽度存在典型差异的区域(图1)。所有穿过九州—帕劳海岭的剖面基本上都垂直于海岭,剖面长度从北向南依次是:KPr19为180km,KPr20为175km,KPr5为370km,KPr26为270km。由Tairikudana调查船提供的可控震源是一个由36支气枪组成的调谐阵列,总体积为8 040立方英寸(132升)。多道地震(MCS)反射剖面的气枪阵以50m为间隔进行放炮(480道,6 000m长的拖揽)。而在广角地震调查中对于每条测线,气枪阵基本上每200米放炮一次。我们总共使用200个海底地震仪(OBS),接收间距为5km。每个海底地震仪都配备三分量4.5Hz的地震检波器和水听器。从传感器上输出的数据以200Hz的采样率和24位的数据分辨率连续地记录到硬盘上。炮点和海底地震仪的位置由船上的GPS导航系统确定,但每个海底地震仪还会根据所记录的水波直接抵达的时间来重新定位。
海底地震仪显示的记录剖面经过了4~16Hz的带通滤波和预测反褶积(0-1交叉,预测步长为600ms),局部的倾斜叠加增强了信噪比。在这些记录剖面上拾取折射和反射信号的走时。初始速度模型由多道地震数据约束的上沉积层建立。使用Korenaga等(2000)的tomo2d层析成像反演规范反演二维速度模型的初至时间。在反演中,最初假定岩浆岩地壳为水平均匀的模型。然后,通过增加输入走时数据的偏移极限构建了从更浅到更深地壳的速度模型。在基于所有4条剖面得到的速度模型中,水平网格间距是0.5km,垂直网格间距根据关系式0.05[0.01×深度(km)]1/2随着深度逐渐增加。
用棋盘测试检测了我们速度模型的分辨率。通过为最终想得到的上地壳模型增加水平尺度为10km,垂直尺度为2.5km和±0.3km/s的最大振幅的正弦异常来建立参考模型。在下地壳中,以水平30km×垂直5km为一单元,最大速度扰动为±0.5km/s。在图2中给出了棋盘速度异常模式。当莫霍面深度小于15km时,很好地恢复了地壳速度异常模式。
我们使用二维射线追踪法进行正演,去模拟在远偏移处反射波的到达和低振幅的折射信号(Fujieet al,2000;Kubotaet al,2005)。使用层析成像模型作为射线追踪的初始模型,然后通过试错法来改善射线追踪模型。在必要时,我们使用射线追踪模型作为反演的初始模型并确认结果。图2中展示的最终速度模型是正演模拟的结果,对于最终的射线追踪模型我们也进行了棋盘测试。在最后阶段,用有限差分法,即E3D(Lar-sen and Schultz,1995)计算得出二维合成地震图并与观测到的野外数据相比较。
2 速度、结构与波至
图2给出了P波波速模型以及每条剖面的棋盘测试结果。最终模型初至走时的观测值和计算值的平方根发生了配错,KPr19为60ms,KPr20为63ms,KPr5为71ms,KPr26为64ms。我们将从北向南逐一描述每个地震剖面。
最北部的KPr19剖面穿过了研究区九州—帕劳海岭最浅最宽的部位(图1)。冲之鸟礁距剖面西端50km。速度模型表明该岛附近的地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