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梨园戏《蔡文姬》中的人性化书写.docVIP

论梨园戏《蔡文姬》中的人性化书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梨园戏《蔡文姬》中的人性化书写 孕育于唐五代、脱胎于宋元、发展于明清的梨园戏,是中国最古老戏曲南戏的重要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方言区,是极具生命力的古老剧种。典雅的“泉腔”音韵、柔美的舞步手势、精致的服饰造型,形成了梨园戏细腻、委婉的风格。以“文戏”为主的戏风,决定了梨园戏中旦角在大部分剧目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因而女性人物在舞台上往往有出色的表演。创作了众多梨园戏剧本的泉州籍编剧王仁杰在新世纪初创作了梨园戏新编历史剧本《蔡文姬》,并由两度荣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项梅花奖的曾静萍扮演蔡文姬,这一剧作获得福建省第22届戏剧会演多个奖项。作为一部“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1],《蔡文姬》的发生背景在东汉末年,历史上的蔡文姬一生经历了“三嫁”,梨园戏《蔡文姬》所表演的正是她第二次嫁人——嫁与胡人左贤王的经历,围绕其“去胡”与“归汉”这两件事,写出了她在胡地的内心情感与真实体验。 一、《蔡文姬》“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 (一)历史上的蔡文姬 新编历史剧的背景和剧情的大框架以历史真实为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剧中的细节可由作者个人进行虚构创作,有着较大的自主创作发挥空间。历史上的蔡文姬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大才女”、左中郎将蔡邕之女。蔡邕才学渊博,书法出众,埋头案牍,忙于整理典籍的工作,为当时名士文人所敬重,与曹操更是“管鲍之交”。因此,蔡文姬在其父影响下不仅“博学有才辩”,且“妙于音律”。刘昭注解的《幼童传》里曾记述蔡文姬的一个幼年故事:“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2]2800所以,梨园戏《蔡文姬》中多次出现“蔡文姬弹琴”的情节,吻合了历史上蔡文姬“妙于音律”的特点表现。 关于蔡文姬被掳胡地生活了十二年的这段经历,《后汉书》记载:“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2]2800这段不到六十个字的书面呈现记录了蔡文姬因战乱被掳胡地,后来又嫁与左贤王,还与他生了二子,最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回的十二年胡地生活,而她“归汉”悲愤、思乡、无奈等感情却无从得知。关于蔡文姬在这段屈辱时期中的心境,我们可以从她所写的《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中体会。《后汉书·董祀妻传》中保留了蔡文姬所创作的《悲愤诗》二首:“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2]2801,“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2]2802。《胡笳十八拍》自述:“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3]255,“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3]258。从这两篇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在这十二年里最主要的心情莫过于悲愤,在悲愤之外,她的感情还是矛盾的:既有对于不可自主掌握的命运的悲愤之情,还有对于险境之下得以保命存活的侥幸心理;既有要离开亲生骨肉的不舍之情,又有即将重回故土的感激之情……这些复杂矛盾的情感是蔡文姬在胡地生活十二年的真实体现,她用文字直抒胸臆,直接宣泄了她难以抑制的感情。 (二)梨园戏《蔡文姬》的创作特点 梨园戏《蔡文姬》剧本正是以《后汉书》记载的蔡文姬事迹为大框架,借鉴、引用《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中的内容,通过编剧个人深厚的创作功底,幻想、补充了蔡文姬的胡地经历片段。剧本共由六出戏组成,第一出写蔡文姬被掳胡地,第二出写蔡文姬嫁往左贤王途中,第三出写蔡文姬与左贤王的“洞房花烛夜”,第四出写蔡文姬教胡儿胡女读书,第五出写曹操遣使者赎回蔡文姬,第六出写蔡文姬与左贤王别离前的情景。其中,第一出、第五出为依据史事记载和诗歌作品而合理改写,第二出、第三出、第四出、第六出为编剧参考两篇诗歌作品和基于自己对蔡文姬的个人理解上合理生发。整部剧本围绕蔡文姬的个人情感而作,蔡文姬的悲愤、思乡等复杂之情通过念白唱词直接抒发出来,通过演员的生动表演演绎外化而出。 戏曲是诗歌与表演相互融合而高度发展的民族艺术,戏曲中的诗意化表达不仅表现在唱、念、做、打四个方面,戏剧文本的内涵也要具有诗意表达。王仁杰擅长将梨园戏的古典文艺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既能恪守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又能“返本开新”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代表作《节妇吟》《董生与李氏》便是具有古典风格的现代戏曲。 王仁杰始终恪守中国传统戏曲的优良传统,通过诗意表达去反对“西化”,在吸收现代意识的过程中坚持他的古典化追求。他提出并践行“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认为创作剧本应遵循“从选材、构思到创作,自觉地服从于本剧种,继承其艺术传统,在‘返本’中图‘开新’”[4]。返本开新,意味着既要坚守戏曲的原生态,又要有所调整和创造,可以说梨园戏《蔡文姬》正是践行了这一创作理念:既有“本”,又有“新”。 梨园戏《蔡文姬》的“本”体现在继承梨园戏剧种的艺术传统。首先,《蔡文姬》运用了自报家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