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97
戏剧文化探幽/浅论梨园戏与闽南文化之传承与传播
x
DOI:10.14043/j.cnki.xjwx.2014.10.021
浅论梨园戏与闽南文化
之传承与传播
◆宋 妍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在以她为
核心的闽南文化圈内,至今仍然传演着一种极富生命力的古老剧
种——
—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
手势,异彩纷呈的服饰造型,栩栩如生的唐风宋韵,深受当地民众乃
至海外侨胞的喜爱。自汉至于唐、五代及宋初,梨园戏在泉州孕育形
成并发展成熟,经历了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在传递闽南民众
的民族情感、传播闽南区域的文化精神,展现闽南艺术的独特魅力
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闽南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
人文氛围又为梨园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现实土壤与精神养
分,使其经过千年考验,依然奇迹般地存活传衍下来。因之,研究二
者之关系对传承与传播梨园戏和闽南文化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与现实意义。
一、梨园戏在闽南文化中的地位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歌舞兴盛之地,所谓“千家罗绮管弦鸣,柳
腰舞罢香风度”,正是唐宋之际泉州歌舞升平之写照。在这片被河
洛古语浸润的土地上,上至官宦士大夫,下至市井百姓都奉中原
098
2014
年 第10期
(
总第377期) ● 戏剧
戏剧艺术类月刊 文学
x x
ijuyishuleiyuekanijuwenxue
移民衣冠南渡后带来的“泉腔”为母语,就在 随之流播至泉州。正所谓“南渡衣冠留晋
这种浓厚的地域声腔文化中,流行于泉州一 俗”、“离乡不离腔”,从梨园戏的“泉腔”音
带的民间优戏杂剧吸收了宋末元初传入泉 韵之美及其音乐形式依托弦管南音的“弦
州的温州南戏的剧目和表演艺术,同时融合 管饶拍”等“遗声旧制”,足见中古河洛音
自安史之乱后散落泉州的梨园“七子班”,最 乐文化对梨园戏传播至泉州浸润日久,影
终以“泉腔”影响改造外来的两种戏路,形成 响深远。
了“上路”、“下南”、“七子班”三派鼎立之势, 2. 与唐宋盛世的泉州城市化进程互
统称为“梨园戏”。因梨园戏孕育形成发展的 相促进,共同发展。
全过程在泉州进行,又因上述三个流派均 继西晋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泉州
以泉腔为主要语言表达方式,故梨园戏与 在唐朝时期又迎来了两次移民高潮,即陈
泉州之密切关系可见一斑。吴捷秋先生在 元光父子平定“獠蛮啸聚”,请置漳州(669
其《梨园戏艺术史论》一书中认为,梨园戏 年— 683年),以及王审、王审知兄弟于
以声腔而非以地域命名的现象是 “全国所 885年为躲避唐末黄巢起义而举兵五千
有剧种在历史的递嬗、声腔传衍与变化中 迁入闽南,随后占据整个福建。在这两次
P1
所未见的。”[1]
正因为此种独特现象之存 中原入闽运动之后,福建人口剧增,汉族
在,奠定了梨园戏在全国剧种中的特殊地 社会形成,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泉州亦成
位。又因梨园戏与泉州之密切关系,因此,若 为东南重镇。随后,泉州便在“酒坊饮客
要探究梨园戏在闽南文化中的地位,可从历 朝成市,佛庙村 夜作场”的勾栏瓦舍之
史与现实的双重角度考察之。 间开启了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的市井文
(一)梨园戏的历史意义 化,是在‘拿村落野夫罕得入城的窘态以
1. 与衣冠南渡后的泉州移民史相伴而资笑端’的勾栏瓦舍之间开始的。中国戏
生,同步发展。 曲的兴盛、成熟乃至繁荣,也是在‘不以
众所周知,闽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