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芣苢 插秧歌》课件(共19张PPT).docxVIP

第6课《芣苢 插秧歌》课件(共19张PPT).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第6课《芣苢 插秧歌》课件(共19张PPT) (共19张PPT)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芣苢》 《插秧歌》 高 一 语 文 劳动的赞歌 生命的吟唱 理解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美德。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应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诚斋体”的特点。 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表达技巧。 通过想象,描摹劳动场景,鉴赏诗歌绘画美。 《风》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颂》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自主预习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 相关知识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了解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学习活动一:吟诵诗歌,体悟劳动情景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莒,车前,宜怀妊焉。”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 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茉莒,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任务一:《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追根溯源,借助古体,描绘劳作场面。 水稻的一生 学习活动二:品析词句,体悟劳动过程 任务二:《插秧歌》这首诗描绘农人插秧的场景,集思广益,想象并描绘劳动画面。 水稻的一生 字 小篆 含义 纵观这六个字, 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追根溯源 采采芣苢 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运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对比阅读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动作——画面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比喻——氛围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语言质朴、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小 结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美德。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辞官隐居乡野,终老田园。此间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第三首。 本诗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相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任凭露水打湿了衣裳,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归园田居·其三(节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劳动亦闲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3****577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