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四川省绵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一).docxVIP

【高中语文】四川省绵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周考(一).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一语文测试(一) 考试时间:30分钟;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 宋·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注】①蜡履:往木屐上涂蜡以防潮湿。②苔纸:以水苔作原料制成的纸张。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尘世”如“空花”,“浮名”似“昨梦”,词人的这一认识透露出他对功名事业的释怀。 B.“筇杖”句与苏轼《定风波》词“莫听”两句情感有相似处,都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之情。 C.“菱唱”句当解作“闻遥烟外菱唱声”,意思是“听见远处(云雾中)传来采菱人的歌声”。 D.本词尾句的“君”可能指词人的某个朋友,词人非常思念他,所以写了这首词预备赠给他。 2.词上片结句“身闲心太平”可以作为陆游对自己当下生活和心境的描述与评价。词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词人“身闲心太平”?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6分) 二、情景默写 3.短歌行(6分) (1)在《短歌行》中,诗人用“朝露”作比,感叹留华易逝的句子:“ , 。” (2)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化用了《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3)古人善于运用音乐和景物表达情感,《短歌行》中描写音乐场面的句子是“ ”;描写夜空景象的句子是“ ”。 4.《归园田居(其一)》(6分) (1)从天性的角度揭示诗人回归田园的原因的诗句:“ , 。” (2)直接表现诗人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心情的诗句:“ , 。”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达山村的静谧、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8分)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由梦境又回到现实中的句子是:“ , 。” (3)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 6.《沁园春?长沙》 (1)旧地重游,引发作者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 , 。”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人译中国古典诗,常常碰到的一个头疼问题, ① 。翻译吧,就好像戏里的旁白窜入了演员的独白;不翻译吧,就好比倒掉药汤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药渣。这种情况下,两种语言互译中的典故如同密码,文化的隔阂使得翻译家如同找不到密码的情报官,眼睁睁地看着,却(???)。 “用故实组织成诗”,是明人屠隆对宋诗的批评。不过,据他说用故实组织就只能做散文而不能做诗,这就令人怀疑,好比说用肉办的是宴席而用鱼办的就不叫宴席。普通的词汇与特殊的典故都是意象,都是符号,这个意象、符号为什么可以组织成诗而那个意象、符号却反而不能组织成诗呢?“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是用典, ② ,又有谁能说它们不像诗呢?其实肉也罢,鱼也罢,经高明的厨师之手,便是花团锦簇的佳肴;经愚笨主妇之手,则无论如何上不了台盘。 ③ ,古人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甲 ”,就是说要把典故“藏”在诗里,如“ 乙 ”似的找也找不着,这是一种;“ 丙 ”,就是说怕读者看不懂,太生僻的要到前台去亮出底牌,而熟人熟客只需在大幕后面喊一嗓子,这又是一种;“ 丁 ”,就是说

文档评论(0)

xftxxy50891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我是一个从事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4月24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