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沧桑巨变:中国技工教育发展历程》
岁月奔流,长风浩荡。中国技工教育在民族危难之时发轫,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发展,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兴盛,画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轨迹。
弦歌不辍,今更峥嵘。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技工教育逐渐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广大技能人才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谱写了壮美华丽的乐章。
诞生在民族危难之际
福建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一块船政学堂的奠基石,昭示着历史的纹路,散发着时代的光芒。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中,1866年,左宗棠及其继任者沈葆桢在福建马尾造船厂中,附设了旨在培养造船、驾驶人才的船政学堂。
为了培养造船修船的技术工人,1868年2月,学堂增设“艺圃”,后分为艺徒学堂和匠首学堂。艺徒择优升入匠首,培养高级技工。中国第一所技工学校由此诞生。
“艺圃和过去传统的师徒教育不同,它坚持厂校一体、工学一体,具备了技工院校的基本要素。”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原副会长陈宇说。
由于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艺圃创办5年之时,试行让学制造专业的学生和艺圃学生“放手自造”舰船设备,“验其工程均能一一吻合”。这里先后制造出了我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钢壳网甲军舰等,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自此以后,薪火传衍。教泽绵绵,蔚然成风。
为救世济民,众多仁人志士在技工教育方面展开探索,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898年,张之洞创办湖北工艺学堂;1912年,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纺织染传习所;1914年,张謇又出资创办了南通女工传习所;1918年,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学校……
“这些探索是近代中国追求民族进步、自强不息的一个缩影。一个多世纪以来,先辈们不断探索,创造出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我们由衷地充满敬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原司长张立新说。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技工教育以旺盛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2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陕甘宁边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以机械维修制造专业为主,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将先进的工农业科学技术带到了大西北农村。
东北地区解放后,大连机车车辆厂技工学校、哈尔滨车辆厂技工学校等积极培养人才,解放区技工学校在校生共有2 700多人,为新中国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在服务新中国建设中蓬勃兴起
耿鼎,全国劳模。1947年参军。1950年,年仅16岁的他进入重庆一所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担任昆明重机厂总工艺师至离休。他见证了技工教育伟大的起航时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废墟上站立起来。历经多年战乱,失业成为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
资料显示,彼时在北京、南京等大城市,失业人口均超过全市人口的1/4。
为破解这一难题,1950年5月19 日,政务院举行第33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随后,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以工代赈和转业训练。
从1950年到1953年,全国参加职业训练的失业人员达15万多人,许多人通过培训获得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显著提高,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政权稳定。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兴建156项重点工程,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激增,国家开始建立有计划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制度,技工教育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
构建起技工教育新格局——
1953年,政务院决定由劳动部门对全国技工学校进行综合管理。“一五”期间,国家相继出台《技工学校暂行办法》《工人技术学校标准章程》等,确立了我国技工教育的基本制度。1958年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兴起,改变了我国单一的全日制教育结构。
培养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
1959年秋天,一场盛大的全国新技工培养训练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在一幅特制的地图上,技工学校发展情况用各色灯光标注,宛如繁星密布,引得人们驻足观赏。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袤的华夏大地上只有3所技工学校。到1958年,全国技工学校发展到417所,在校生近17万人。1949—1959年,全国技工院校毕业学生20余万人,通过各种形式培 训企业技术工人800万人次,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工人队伍主体。
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革新成功‘单管喷吸钻’,使加工精度大为提高,效率提高了10~20倍。”昆明重机厂的厂志记载着耿鼎的众多发明,这是他一生中600多项优异工作业绩之一。
“新中国第一炉钢水、第一辆汽车、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架飞机、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背后,都活跃着广大技校毕业生的身影。”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崔秋立说。
在改革开放中飞跃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