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00467)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泰勒 D.泰罗
2.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方法是
A.活动分析法 B.事件分析法 C.职业分析法 D.目标分析法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学记》
4.从本质上看,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解放兴趣 C.实践兴趣 D.价值兴趣
5.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基础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被认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是
A.《爱弥儿》 B.《窗边的小豆豆》 C.《夏洛的网》 D.《教育漫话》
7.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罗杰斯
8.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明朝 C.清朝 D.民国
9.中学生在理解电压与电流的关系时,可以与自己认知结构中所熟悉的水位差与水流量的关系作类比,这种学习是奥苏伯尔所提出的
A.下位学习 B.并列结合学习 C.上位学习 D.发现学习
10.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
A.内在驱力 B.认知驱力 C.附属驱力 D.自我提高驱力
11.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将“教师”代之为
A.“适应者” B.“促进者” C.“主导者” D.“领导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A.生成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行为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学科中心课程”将课程开发的基点定位为
A.学科知识 B.社会生活 C.儿童经验 D.书本知识
14.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是
A.示范 B.展示 C.呈示 D.口述
15.“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此种观点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整合论
16.在英语课程中,教师将第一单元中学习的单词或习惯用语在后面的单元中予以重复,其所依据的课程组织标准是
A.连续性 B.顺序性 C.表现性 D.整合性
17.课程理论、课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D.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的关系
18.一般认为,确立正式的课程选修制的教育家是
A.洪堡 B.凯勒 C.埃利奥特 D.巴罗
19.下列关于“凯勒计划”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学生的学习速度由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要求而决定
B.教师讲课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
C.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教材
D.所安排的学生助理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拿一些教学仪器设备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A.课程采用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评价
21.将课程知识视为一种“人格的建构”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实践取向 C.相互适应取向 D.创生取向
22.“校长有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教育创新意识。”具有这样描述特点的校长的领导风格属于
A.反应者 B.管理者 C.发动者 D.消费者
23.将教学设计视为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这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