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VIP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琵琶行》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教师讲解,准确说出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结合掌握的意象、意境,准确说出作者的情 感。 【教学重点】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结合掌握的意象、意境,准确说出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诵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课文背诵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 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 怀的感情基调。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有何 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①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引出了琵琶声。②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 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③这种气氛可 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第一段写沼阳江头夜送客, 第二段写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写江心自诉身世苦, 第四段写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写重闻琵琶青衫湿。 4、琵琶女是怎样出场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激发诗人的好奇感,为下文诗人的“邀 见”作铺垫,写出了主客由“悲”而“喜”的心情。 (2) “琵琶声停欲语迟”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既表现了琵琶女满腹心事不便明说,不愿意见人的难言之痛,更引发 人无限的联想和想象。 5、《琵琶行》这首诗的线索是什么? 全诗有两条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二是以诗人的感 受为线索。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 琵琶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 题,暗线则是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一虚一实,虚实相生,使诗歌在 严谨中见错落。而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找到了这两者的汇合点。从具体 内容来看,两者并不相同,但通过这层表面现象,诗人紧紧抓住时代的 特点,找到了两者的聚结点:都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落在朝野的反 映。因而,全诗的结构严谨,不是一般的层次清楚,也不是一般地按一 定的时空顺序来组织情节、安排叙述,而是叙述和抒情同时进行。这 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不断发展,而且不断暗示诗歌的主题,深 化诗歌的内容。 6、在《琵琶行》中,如何理解诗人塑造的琵琶女这一形象? 诗人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琵琶女 看透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达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 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意义, 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 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并 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 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念、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 老、青春早逝,而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觉醒。 7、诗歌《琵琶行》正文第二段诗人根据音乐的或高或低、忽缓忽急 的特点,把整个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请结合诗句分析。 ①酝酿准备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 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②起始阶段:这个 阶段,乐声渐起,“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这便将弹 奏时的神态与自如的动作、灵活多变的指法,惟妙惟肖地呈现于读者 面前。③起伏跌宕阶段:由“大弦嘈嘈” “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 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 出”。有一个“声暂歇”之时,又在“暂歇”之后写出一个高潮。④ 收尾阶段: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8、《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 的典范之作。请分析诗人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音乐。 琵琶女弹琵琶一段是全诗的重点。诗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琵 琶曲进行了精彩而细腻的描写。①弹奏的动作:“转轴” “拨弦”“轻 拢慢捻抹复挑”“曲终收拨当心画”,这些动作娴熟连贯而有节奏, 体现了技艺之高超。②旋律的变化:“嘈嘈”“切切” “幽咽”“凝 绝”“银瓶乍破”“铁骑突出”,或急或舒,松弛有度。③听众的反应: “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写出了听众如痴如醉,进入 了忘我的境界。④贴切的比喻:把沉重舒长之声喻为“急雨”,轻细急 促之声喻为“私语”,婉转流利之声喻为“间关莺语”,滞塞难通之声 喻为“泉流冰下”,等等。⑤环境的点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 心秋白”,侧面描写,衬托了乐曲的艺术魅力。 9、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诗人被贬,

文档评论(0)

187****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013054242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