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教坊记》词调来源考.docx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坊记》词调来源考 这个词的起源一直是语言学术界的研究主题。“词源于隋唐燕乐”说,自20世纪早期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1910年完成)、夏敬观《词调溯源》(1932年出版)、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2年作)等论著问世,已逐渐为学界认可。故游国恩《中国文学史》阐释:“配合词调的音乐主要是周、隋以来从西北各民族传入的燕乐,同时包含有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清商乐。燕乐音律变化繁多,五七言诗体不易跟它配合,长短句的歌词就应运而生”,又举例说:“当时流行的俚曲小调,如《渔歌子》、《望江南》等。所谓胡夷之曲是当时外国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乐曲,如《苏幕遮》、《菩萨蛮》等。”到90年代中期,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仍确认词“形成了包括中原乐、江南乐、边疆民族乐、外族乐等多种因素,有歌有舞,有新有旧,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隋唐燕乐”。邱琼荪于60年代研究的力作《燕乐探微》,也认为燕乐是古今中外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一种新乐种,又指出:二十八调是研究隋唐燕乐的中心材料。1但是今人还有认为词是源自中华本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并且将敦煌曲子词调与《教坊记》所记曲调进行比较,认为华乐居多。但却忽略了胡乐对华乐的重大影响,忽略了自南北朝以来,胡乐与中原民间音乐交汇渗透而形成的与传统“清乐”迥异的新华乐——隋唐燕乐。2本文主要就《教坊记》所录曲调中的西域乐舞及其对词曲的影响进行探讨,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与同仁共榷。 一、 乐署的大曲名 唐代燕乐的主体部分,为西凉乐与龟兹乐,以及前代流传下来的清乐曲调。因此燕乐堪称在传统音乐积累的基础上出现的由唐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新乐形式。如《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南朝存世63曲,唐武则天时尚有《昭君》、《杨伴》、《骁壶》、《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夜》等八曲能传唱歌坛。《隋书·音乐志》在九部乐下具列所属歌曲、舞曲、解曲之调名。如歌曲有清乐《阳伴》、西凉乐《永世乐》、龟兹乐《善善摩尼》、天竺乐《砂石疆》、康国乐《殿农和正》、疏勒乐《亢利死让乐》、安国乐《符萨单时》、高丽乐《芝栖》等。这些曲调在当时,显然是用以填词配乐而歌的。《通典》卷144录唐代曲名二百四十四曲;《册府元龟》卷569亦录唐代曲名二百四十四曲;《唐会要》卷33载十四宫调、二百五十三曲(太常222、法歌乐11、云韶乐20)。这些曲名是依据杜佑《理道要决》所载天宝年间太常寺大乐署供奉曲曲调名称。太常寺是朝廷掌管礼乐之司,天宝十三载有旨将该署所用十四调二百余曲,刻石立于该寺以存典型。这些曲名为《理道要决》所辑。《理道要决》今佚,但《唐会要》、《册府元龟》曾转录了其中曲名,从而得以流传至今。《教坊记》所录曲名三百二十四曲(包括杂曲278名,大曲46名),任半塘《教坊记笺订》增补至三百四十三名,其中只有《春莺啭》等十五曲与太常乐同名。这些乐曲与太常寺大乐署供奉曲不同,主要用于宫廷宴享娱乐,所以更加新鲜活泼,代表了音乐歌舞的最高成就和发展趋势。从现存史料看,载于《教坊记》的唐乐杂曲、大曲、俗曲调名最全,其他如南卓《羯鼓录》百三十一曲名,同为盛唐之音,只是限于鼓曲,属太簇商一调而已;段安节《乐府杂录》没有曲目表,只散见四十三曲名。又太常寺为掌管朝廷礼乐之司,因而太常寺大乐署乐曲较典重,诸如《天命》、《神祇》、《歌功》、《颂德》、《祝寿》、《郊庙》、《宫廷》数类,有百十五曲之多;又一部分为胡曲调名改作汉语名称,保存胡乐调音而填制文辞者,诸如:“……帝释婆野娑改为九野欢、优婆师改为泛金波、半射渠沮改为高唐云、半射没改为庆惟新、耶婆色鸡改为司晨宝鸡、野鹊盐改为神鹊盐、捺利梵改为布阳春、苏禅师胡歌改为怀思引……”(参见《唐会要》卷33)计有六十余曲。由于太常乐的内容古板枯燥,远离人民生活,后来为词乐吸收的较少,仅有《泛龙舟》、《苏幕遮》、《十二时》、《倾杯乐》、《感皇恩》等数曲。而《教坊记》辑录的曲调,对后代的词乐、曲乐影响很大,仅以演变为唐五代以后的词调为例,就有79种之多: 抛球乐 清平乐 贺圣朝 泛龙舟 春光好 凤楼春 长命女 柳青娘 杨柳枝 柳含烟 浣溪沙 浪淘沙 纱窗恨 望梅花 望江南 摘得新 河渎神 醉花间 思帝乡 归国遥 感皇恩 定风波 木兰花 更漏长 菩萨蛮 临江仙 虞美人 献忠心 遐方怨 送征衣 扫市舞 风归云 离别难 定西番 荷叶杯 感恩多 长相思 西江月 拜新月 上行杯 鹊踏枝 倾杯乐 谒金门 巫山一段云 望月婆罗门 玉树后庭花 儒士谒金门 麦秀两歧 相见欢 苏幕遮 黄钟乐 诉衷情 洞仙歌 渔父引 喜秋天 梦江南 三台 柘枝引 小秦王 望远行 南歌子 鱼歌子 风流子 生查子 山花子 竹枝子 天仙子 赤枣子 酒泉子 甘州子 破阵子 女冠子 赞普子 南乡子 拨棹子 何满子 水沽子 西溪子 回波乐 以上这些教坊曲调转化的词调,绝大多数又被后来的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