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39.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39期) 晨读素材篇 文言虚词助记 13.虚词【且】 【速记口诀】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谐音】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莲花池里开了一枝并蒂莲,她们说:“请让一下,请让我们过去。”荷叶听了纷纷让路。她们相互扶持着,将要站到水池边那古砖砌成的台阶上去,她们难道要去表演双人芭蕾吗? 【释义举例】“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况且”“再说”“尚且”。 例如: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 并列,并且)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 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 14.虚词【乃】 【速记口诀】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谐音】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矿井塌陷,幸存的矿工们背着伤员,转身顺着塌陷的矿井往二层逃。在那里,他们欣喜地发现有风吹进来,他们判断前方一定有出口。果然,他们找到了出路,得救了。 【释义举例】“乃”字用法有三种: 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 例如: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 (逆转相背) 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 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 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 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 例如: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 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5.虚词【之】 【速记口诀】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谐音】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学们都吃过茶叶蛋,你们知道怎么煮吗?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办法,将鸡蛋装进纸袋里,纸袋上面扎上十三个小洞,放进装有茶叶和作料的水锅里,然后放在灶上先煮后煨,什么时候开始煨呢?时间标志是听水声,水刚发出声音,就把火打小,再煨上十分钟,香喷喷的茶叶蛋就煮好了。由于鸡蛋是装在纸袋里的,因此不会沾上茶叶等作料。 【释义举例】“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 ③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 | 材料作文导写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