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1.1变量与函数(2)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典型的概念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常量、变量与函数等概念,函数的概念是本节核心内容。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刻画了现实世界中一类数量关系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函数入门课,首先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同时感受到数学研究方法的化繁就简,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认识“两个变量间的特殊对应关系: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变量;唯一确定的含义。”
学情分析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的学习引入变量数学学习中,“变量与函数”较
为抽象,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概念,难以理解定义中“唯一确定”的准确含义,另一方面,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函数图象、两个变量的关系等生活实例,在本节教学中,试图
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情景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
的互相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借助生活实例,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在感受变化与对应的过程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
通过阅读分析,能明确具体问题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初步认识函数这个数学模型,理解学习函数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概念中的“单值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及工具
情景教学法、问题串启发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活动
课程设计
修改和反思
教学设计:
视频导入 温故知新
短道速滑是中国队的强项,视频是短道速滑男子 1000米决赛,任子威夺金,李文龙摘银,观看视频,感受拼搏精神,体会运动变化。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关注数据变化,复习常量与变量。
独立完成 思考变量
思考1:五星红旗以0.3m/s的速度匀速上升,运动路程s m随上升时间t s变化而变化。
问题1: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几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另一个变量的变化的?
t/s
10
20
30
40
50
...
s/m
问题2:s是怎样随着t的具体变化而变化的?能用数值加以说明吗?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可以用关系式描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
合作探究 再议变量
思考2:(1)下图是体检的心电图,其中图上点的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吗?
(2)下表是北京冬奥会的奖牌数统计表,不同国家与其奖牌总数分别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一个国家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奖牌总数y吗?
问题:
1.思考2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某一公式表示么?
2.在同一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满足当一个变量取定某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么?
3.综合这些现象,能归纳出上面实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特点吗?请大家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不可以用关系式描述的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
合作探究 归纳概念
分析上述变化过程,从变量之间关系的共同特点中抽出函数概念。
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 x 与 y,并且对于x 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 x 是自变量,y 是 x 的函数.
如果当 x =a 时,对应的 y =b,
那么 b 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 a 时的函数值.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总结共同特征,并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现形式。
简单介绍函数发展历程以及学习函数的意义,激发学生求根问底的精神,也降低学生对函数知识的恐惧。
仔细辨析 掌握概念
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
如图,水中涟漪(圆形水波)不断扩大,圆的周长C随圆的半径r变化.
(2)把10本书随意放入两个抽屉(每个抽屉内都放),
第一个抽屉放x本,第二个抽屉放入y本,y随x的改变而改变.
(3)下面是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3~30届夏季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统计表,金牌数y随届数x不同而不同.
届数x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金牌数y
15
5
16
16
28
32
51
38
水平距离
水平距离 t/cm
离地高度 h/cm
蚂蚁离地高度 h 是离起点的水平距离 t 的函数吗?为什么?
蚂蚁离起点的水平距离 t 是离地高度 h 的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第四题,更加明晰概念。
六、归纳总结 评价效果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困惑?
设计意图:告诫中学生要在学习,反思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中收获成长。
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19.1 第1~4题; (基础作业)
2.列举一个函数的实例 ; (拓展作业)
3.搜索函数发展的历程. (兴趣作业 )
板书设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