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无弃物.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地间无弃物 最近,德国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三个精雕细刻的象牙微雕:一只小鸟、一个马头和一个狮人,都是用远古时代的猛犸象牙雕刻而成的,每个微雕的高度都不超过2.5厘米,雕刻技艺高超、手法精湛,水鸟身上的羽毛以及马头上的嘴、鼻和眼睛都雕刻得非常精细,令人拍案叫绝。其年代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到三万三千年前的智人活动时期,堪称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而在我们的中学课本里,有一篇耳熟能详的《核舟记》,它是明人魏学的代表作品,载录于《虞初新志》。魏氏此文记明末常熟微雕名家王叔远所雕核舟“东坡游赤壁”,在小小的核桃壳上,“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舱门可开阖自如,其人物神态逼真,时人誉之为“鬼公”,魏氏也叹为观止:“嘻,技亦灵怪矣哉!”此文堪称一篇晚明微雕艺术的咏叹! 微雕又称米雕、细刻,有牙刻、竹刻、发刻之分。这种雕刻,是在米粒或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甚至在直径数毫米的头发丝上,镂刻书画诗词等内容,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精细的一门艺术。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微雕历史悠久,微型工艺(雕刻、书画)肇始于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在当时的甲骨残片上,就发现了用5倍放大镜才能看得清楚的卜辞,这是中国微雕、也是中国精微艺术文化的肇始。但是此后直至唐宋以前,各种史籍笔记有关这方面工艺和事迹的记载寥若晨星,甚至在明以前,微型工艺也难以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登上大雅之堂。 明代末年,微型工艺才开始盛于江南一带。为什么是江南,特别是苏州、扬州一带最终集微雕工艺之大成呢?这与当地层出不穷的人才群体、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精致的文化风尚息息相关。 首先,从艺术诞生的人才和物质基础上来看,明代是工艺美术日趋发达的时期,在雕刻艺术方面涌现出了许多名匠,玉雕、漆雕、竹雕、犀角雕等佳作纷呈,优良材质越来越供不应求,这迫使工匠们惜材如金,作品向小型化发展,原来不起眼的材质,如橄榄核、桃核、杏核、樱桃核、杨梅核等果核以及核桃壳等,也像象牙、兽骨、印石等一样,被因材施艺,做成扇坠、念珠、朝珠等饰品;在工艺上也不断成熟,一批天才能匠脱颖而出。据王世祯《觚不觚录》载:“今吾吴中陆子刚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治治商嵌及歙嵌,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皆比常价再倍。”《核舟记》中的主人公王叔远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致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再者,明代以后,文学艺术方面崇尚性灵,满足于精细小品;生存方式方面提倡介于隐逸和出世之间的生命欲望凸现和个性弘扬,这些变化体现在民间工艺方面,那种宏大的、壮观的大作品已经不再受宠,而“纳须弥于芥子”的微型工艺,则开始在艺术市场上大行其道。文人名士与微雕工匠之间也能够抛开陈见惺惺相惜,如清初宋起凤曾写小品文名篇《核工记》,就记录了江南名匠所雕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意:“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疑思诸态,俱一一肖之。”最后,宋氏拍案叫绝道:“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嘉庆苏州府志·坚瓠集》也记载了微雕匠人吴县沈君玉的事迹:“以橄榄核雕跎子一枚,棕帽胡须,直身,兼有补缀,手持一扇,扇有诗四句。” 微雕艺术在深厚文化土壤的滋养和代代才人的渲染下,逐渐摆脱匠气,散发着不凡的文化风韵,成为当时情调颇为高雅、浪漫,令人爱不释手的成人“童话”和“玩具”。出生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扬州人黄汉侯,是一个有着深厚书画学养的微雕艺人,尤擅浅刻,以模仿历代名家书法见长,能在方寸牙板上刻千字,“犹如原作,不失书家矩”。民国21年(1932年),黄在上海举办个人作品展,书法名家沙孟海见其所刻《赤壁赋》赞曰:“核桃能为赤壁舟,由来妙手集扬州。欲求毫发无遗憾,铁笔今推黄汉侯。”黄汉侯还镌刻苏东坡体《金刚经》扇骨赠国学大师章太炎,章惊为绝艺,誉其艺为“银钩铁划,玉振金声”。黄还擅长竹刻,如同用毛笔在纸上写字一样自如。叶恭绰称赞他“高人合与山有素,老子能为竹写真”。七七事变前,日本驻华大使曾对他说:“先生如此高艺,何不东流,敝国正缺此种人才。”他当即以“我故土难离”为由婉言谢绝。抗日战争期间,他不愿自己的作品为日本侵略军所攫取,停止了对外刻字。 除了微型雕刻之外,微型艺术还包括微书、微画等。王世祯《池北偶谈》称,江阴人邓彰甫能在一寸见方的材料上书曹植的千古名赋《洛神赋》,书法韵味浓厚,还能在一粒米上书绝句一首。吴县王朝忠竟能在芝麻上书写十数字,亦令人叫绝。 上世纪80年代,微雕工艺曾经回光返照,有过一段

文档评论(0)

133****3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