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庭筠词在晚清文学史上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景云的诗歌研究主要集中在文本、注释和评论上。对其诗歌研究的突破始于八十年代后。1981年,林邦钧发表了《温庭筠和他的诗》(P132),该文标志着学界对温庭筠诗歌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开始。此后,陆续出现了从整体及不同侧面研究、分析温庭筠诗歌的文章,其中重要的有王诩群、朱嘉耀的《试论温庭筠诗歌的积极意义》(P83);黄震云的《温庭筠的诗歌艺术特色》(p49);张晶的《温庭筠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P63);刘尊明的《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P94)等。
可见人们都认识到了温庭筠诗歌的丰富性。从角度来看,除了一贯地将他的诗歌与李商隐的加以比较之外,对他本人的诗词所做的比较研究也很多,对其诗歌艺术的研究则从风格、意象、意境、用典等具体方面深入下去,也有一定成果,如东北师范大学有一篇硕士论文专门研究温庭筠诗歌中的用典。这些尝试既是温庭筠诗歌研究的全新领域,也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总体趋势的一个体现。
一、 温庭玫的文学思想
温庭筠作风浪漫,史称其“士行尘杂”,“与新进少年狂有狭邪”(《新唐书》本传),可算是士人中典型的浪子。因此在他现存约三百三十首诗中,乐府诗就占了六分之一,其内容多写闺阁、宴游。因此,对温庭筠诗内容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他的艳情诗的研究方面。
对此研究最下力的是徐秀燕,他在《温庭筠女性题材诗歌研究》一书中,从温庭筠生平和诗作、女性观、女性诗歌题材与南朝民歌、女性题材诗歌与其词的亲缘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说。此书表达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但只是局限于文本的研究,然而温庭筠作为生活于衰飒颓败的晚唐这一特殊时期的文人,他的创作与晚唐整个社会背景、士人的心态、文学氛围等因素是分不开的,运用多元化的视角会让我们看到更真实的温庭筠。
除了对爱情、香艳诗内容的研究之外,也有许多研究者从其它题材来研究,慈波作了《论温庭筠的边塞诗》(P99)的内容研究,认为温庭筠的边塞诗风格清拔,既不同于他的绮艳诗作,又标举于晚唐诗坛。和盛唐边塞诗相比,他的诗作气格趋衰,情感由壮转悲,用韵和表达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又逗引了宋代边塞诗的嬗变气息。此论展现出了温诗绮艳之外的另一面,把诗人的气质与时代背景结合一起去探讨,同时又兼顾到温诗对后代的影响,无疑别具匠心。
许智银《试论温庭筠的送别诗》(P67)通过对温送别诗的研究,认为温庭筠的人生遭际是其诗格调沉闷、境界不高的主要原因。张志全在《盛、晚唐送别诗情感差异探微》(P22)一文中则认为晚唐人情感意识所隐藏的“悲”及仕宦之心消退所导致的思想之“闲”是造成他们送别诗格调不高的两大因素。综合比较,二人的说法都不够全面。首先温庭筠送别诗格调不高,其人生遭际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晚唐整个社会大背景对士人心态的影响更为重要。至于张志全所说的晚唐文人仕宦之心的消退,似有以偏概全之嫌。从新旧唐书、《资治通鉴》等一些史料来看不难发现,晚唐士人对科举做官是非常热衷的,甚至把那作为一生的追求。
二、 温庭茗的文学艺术价值
这方面研究成果卓著的首推刘霁,他的《温庭筠诗歌艺术研究》一书详尽地探讨了温庭筠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从诗歌的成因、诗歌风格和渊源、艺术技巧、诗歌结构、诗歌艺术的特殊性、诗歌艺术的影响六个部分来讨论。可谓面面俱到,详实具体。书中虽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的阐释,但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超越并不太多。
王笑梅在《试论温庭筠诗歌的艺术风格》(P33)中则指出“温庭筠的诗歌显现出“艳”与“清”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取向。其中“艳”代表了中晚唐以后滋生于繁华都市中的艳俗思潮,是时代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而“清”则反映出孕育于山林乡野中的冷淡作风,是晚唐寒士心低势微的感怀与咏叹。这两种诗风在当时各自具有其现实基础和典型意义,展现了过渡时期晚唐诗风的整体风貌。这种观点被学界所接受,被其他研究者援引较多。
田耕宇《论“温、李新声”》(P195)从温诗的文学内容和美学情趣角度来谈温庭筠诗歌的艺术特色,并着重强调温、李新声中描写男女情爱那种动人心弦,充满伤感缠绵情思的作品及细腻的笔法,成为古典诗词中最具哀感顽艳艺术魅力的部分。
总的来说,温庭筠诗歌艺术特点的原因、师承、影响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做的很细,而且其看法也与前代研究者基本一致。
三、 温庭茗诗到词体文学的过渡
近二十年来,对温庭筠诗词比较是研究者探讨和研究的焦点。
首先是对温庭筠诗到词体式的过渡方面的研究。晚唐是诗向词的过渡时期,这一变化在温庭筠的诗中尤其显著。研究者对此的观点比较一致,基本上都认为温庭筠由诗歌向词体式的转变是从他那些描写女性、艳情的乐府诗开始的。
沈文凡、李博昊二人在《试论温庭筠的乐府歌诗与诗词体式过渡》(P43)一文中指出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