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向日葵工程”八年级下册第7课军民鱼水一家亲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未能打破国民党的“围剿”,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先行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寻找突围路径。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红六军团、中央红军长征先后经过永州,在永州写下了特殊的历史篇章。一、历史背景
二、军纪严明 爱护百姓 1934年11月22日,中央红军从宁远县进入道县境内,经罗家山村向该县四马桥镇行军。红军在道县期间,因行军和生活需要,难免要购买、使用群众的物品。与以往的军阀部队截然不同,红军买卖公平,优价付款。有时主人不在场,红军吃了群众的米,就把钱放在米缸里;拔了群众的菜,就把钱放在菜地里。
道县四马桥镇杨家村何俊全家,保存着3张苏维埃壹圆纸币,这是当时红军买了他家的东西给的钱,也是红军军纪严明、爱护百姓的生动佐证。何俊全家保存 的苏维埃壹圆纸币。
三、百姓支援 拥护红军 永州人民也给予了红军无私的支援。红军每到一个地方宿营,都有百姓帮红军送饭送菜、缝补衣服。有的还为红军提供船只、架设浮桥。
(一)道县红军渡
成为烽火岁月中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见证道县红军渡
(二)一只竹碗 道县审章塘乡葫芦岩村邱声彪老人有一个竹碗,是一位红军战士当年所赠。 邱声彪的父亲邱家儒当时是船夫。因为渡河部队人数众多,渡船远远不够,当地村民便自发卸掉自家门板、床铺板,帮助红军架设起浮桥,大部队得以迅速通过。一位红军战士乘坐邱家儒的船过河后,将竹碗送给了邱家儒。 这只竹碗成为烽火岁月中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的见证。
(三)道县妇女罗素珍 中央红军过道县时,一位叫罗素珍的农村妇女,当时30岁出头,她毅然告别亲人,用一根扁担,挑着几十斤重的担子随红军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经历了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罗素珍幸运地活了下来,虽然负伤多处,但肩上的担子却一直没有丢掉。湘江战役后,红军劝说罗素珍回乡,可她拒绝了,这位一路上备受红军长征精神感染的坚强女性,在接下来的40天里,走过了三个省17个县,行程2500多里,硬是把红军送到了贵州境内,才依依不舍返回家乡。
(四)江华百姓救治红军 1934年12月10日,红三十四师余部在江华县桥头铺抢渡牯子江渡口时遭敌伏击,4名红军战士重伤掉队被赫洞村农民游用材发现收留。游用材将红军战士隐藏到村后的岩洞里,他们全家人轮流为红军战士送饭、送药、送茶水,经过半年的精心护理,其中3名红军战士恢复健康,去追赶部队。最小的一名战士留了下来,后来在江华江鱼塘坡村安了家。
四、军民鱼水一家亲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红军打胜战,人民是靠山。长征是一次经济上没有后方支援的远征,也是一次军事上没有后方退路的远征。一路之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始终根植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赢得人民的拥护。一路之上,红军纪律严明,开仓济贫,废捐除税,人民也把红军当靠山,拥护红军,支援红军,鱼水情深的军民情谊,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是我军在战火硝烟的革命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力量源泉。
谢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