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全部赏析.docxVIP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全部赏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全部赏析 第1首 《鹿柴》 【译文】 空旷的山中连一个人也看不见,只能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晖映入深林,又映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因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山西祁县,后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他信奉佛教,曾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他的诗清美雅致,和孟浩然同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 【赏析】 王维的辋川别墅有胜景二十处,鹿柴就是其中之一。他和好友裴迪逐处作诗,后来一起编为《辋川集》。本诗是其中的第五首,描绘的是傍晚时分鹿柴附近的幽静景色。全诗在写景时动静结合,冷暖相映,清新自然,读来令人十分惬意。“空山不见人”是很平凡的叙述性开头,直言这座山人烟稀少,透露出十分宁静恬淡之意,但与第二句一搭配,就产生了非常奇妙的意境。“但闻人语响”是从听觉上描写的,人声一出,空谷传响。试想,既然诗人在这空山中看不见别人,说明他们之间的距离比较远,但诗人又能很清晰地听到人声,这一来是回声的作用,二来是山中别无杂音才能造成的效果。诗人用幽静山间中的人声来塑造出一种突兀感,以动衬静,从而更加展现出整座山的寂静。在这里,人声也给这座空山添了几分生气,表明这不见人影的地方,并不是一片枯冷死寂,而是富有生机、非常灵动的景致。接着作者转向视觉描写,夕阳的金色光芒,透过层层叠叠、横斜交错的林叶,缩成无数道淡淡的光芒,洒在角落的青苔上,斑斑驳驳,光影交错,给幽暗的山林带来丝丝暖意。诗人对落日余晖的这一笔细节特写,极具静谧和谐之美。而整个鹿柴的胜景,单从这一角落的美丽便可得知。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看得出来,诗人偏好闲适的幽居,偏好自然的宁静。辋川胜景,是他身体的居所,也是他心灵的港湾。而诗人对景色的精致描写,也得益于他对自然景物的那份敏锐的感觉与细致的观察。不知你心里是否也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如同辋川的鹿柴之于王维一般,让你感到舒适安然,愿意对着它静静欣赏、静静思考呢?在你空闲的时候,不妨到附近的山林或花园里走走,和大自然交个朋友,也许你就会获得更加新奇的体验,收获更加纯粹的美好。 第2首 《暮江吟》 【译文】 一道夕阳铺陈在江水之中,江水一半绿如瑟瑟,一半被染得艳红。 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可爱,你看,那露水好似珍珠,新月恰如弯弓。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他是唐中期的杰出诗人,主张用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婆婆也能听懂。他和元稹关系很好,世称“元白”。 【赏析】 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因为厌恶朝廷内愈演愈烈的牛李党争,自己请求去外边做官,被派到杭州担任刺史。在赴任的路上,他写下了这首诗。从它清新自然的格调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如羁鸟脱笼般轻松愉悦的心情。 整首诗包括两个时段的景象。黄昏时分,诗人漫步江头,只见夕阳的余晖铺陈在水上,将一半江水染得鲜红,而没被太阳照到的另一半则呈现出碧绿色。“铺”字用得好,它表明“残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上,与水相接,就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红色的地毯;第二句的“瑟瑟”与“红”则颜色对比非常强烈,它们共同抓住了黄昏时候江上光影变化的瞬间。 诗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夜幕降临,新月缓缓升起。时值农历九月初三,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巧的弯弓一样。诗人低下头,又发现脚边草地上已经布满了露珠,它们颗颗玲珑饱满,在月光的照耀下显现出珍珠一般的晶莹光泽。诗人陶醉了,他不禁喊出:这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惹人怜爱!“可怜九月初三夜”一句既点明了时令又抒发了感情,还承前启后、暗藏了时间的流转,真称得上是“一石三鸟”。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奇丽脱俗,描摹出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而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喜爱,以及他愉快自如的心境,更是深深地体现在诗歌的一字一句之中。白居易炼字造句、以景寓情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第3首《题西林壁》 【译文】 庐山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则是高峻挺拔的山峰。当分别处于远、近、高、低等不同的位置观察,庐山就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之所以没办法认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一生在政治上屡遭打击,但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 【赏析】 此诗作于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时所作,借着描写景物来阐述道理,具有典型的宋诗风格。 诗的前两句描写游山所见。由于庐山峰

文档评论(0)

资料全文来源网络,仅供交流学习,侵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