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刘长春《消失的原野》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南昆明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VIP

文学类文本刘长春《消失的原野》阅读练习及答案(云南昆明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明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失的原野 刘长春 故乡的小路是抵达记忆的通道。在我的记忆中,那可是一望无际的一片原野。春天的时候,蓝格莹莹的天空下,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走向田野,一抬眼是碧绿、碧绿、碧绿。微风吹过,庄稼摇曳,又像抖动一面巨大的起伏不已的织锦,绵绵延延波波动动一直到看不见的地平线。大地中间有一条河流贯通整个平原,河网纵纵横横,仿佛是一根长藤,曲曲弯弯地伸向远方,在长藤的四周又长出大小参差的针络,把清清流水送入田垄。绿野千顷,碧水长流,梧桐更兼细雨,绿了杨柳,红了樱桃。然而,诗人可是另一种眼光,道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到了秋天,澄江两岸的“黄岩蜜橘”流光溢彩,若是走进橘林,登上采橘的梯子,“朱实摘时天路近”——似乎可以揽月摘星,通天之路近在眼前。可是,却也有人这样着眼:“故溪黄稻熟,一夜梦中香。”几番风雨,一场劳作,置身无边无际的翻滚着金色的稻浪,谁不心醉?等待开镰的农家连睡梦都飘散着米饭的清香哩。 收割的季节走得有前有后。当原野被收拾得干净利落一片坦荡的时候,我常常与少时的朋友相约,走出家门躺在那片土地上,海阔天空地神聊,有时也会吟咏这样的诗句:“朝东西眺望没有边际,朝南北眺望没有头绪;地面,从东到西究竟有多少宽?从南到北又有多少长?”然后收拢了野马的缰绳,让遐想回到现实。远处,便可见到逶迤的山冈,山冈上的枫叶红了。忽然想到:高山是个女人头,一头青丝,插满红花;土地是张女人脸,不施粉黛,素面朝天。贴着她坚实的胸脯,闻着秸根与泥土混合的馨香,我们就好像躺在母亲的怀里,温暖踏实而无忧无虑。从少年走向中年,从故乡走向天涯。不管你走得多久、多远,记忆的犁铧总要翻耕着故园的土地。是啊! 人与土地的依恋是儿子对母亲的依恋。 人与土地的关系是生命与本源的关系。 昨夜又做一梦,回到了故乡。那从泥土深处散发出的原野的清香,那干稻草熊熊燃起的晚炊的浓情,霎时一起涌到眼前、鼻中、心里。我从小镇的老屋走出来,走过一座像老人驼背似的石拱桥,再走过黑瓦白墙、竹篱茅舍的几处农家,很快就迷失在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原野。左边,铺开万顷绿苗;右边,延伸无尽碧浪。天苍苍,野茫茫,无论从哪一个方向都走不到边际,找不到回家的路。这时,天快放亮了,晓风残月,几声鸣啼,却惊醒一帘幽梦……慢慢地检点梦境,似梦,又非梦,是梦非梦的缘由,是因为心里打着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关于故乡的情结。在故乡中寻找故乡的人,也许都会发现:少时的“今天”已经被岁月的魔箱变成了“昨天”,即使回到故乡也难以找寻往昔故乡的模样了。就说我记忆中的那一片原野吧,各种各样的建筑把它分割得零零碎碎,再也难以见到它天宽地阔的襟怀。眼前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楼,从四面八方蚕食着良田,遮住了远处的山冈。最早的金曦,最晚的落霞,现在都让水泥构建的丛林占了先。高楼阻挡了视线,隔断了眺望,再也难睹昔日想象中不老青山的姿容。所有悲悲喜喜的心情如同裤腿上的尘埃都静静地掉入故乡的大地,只有归于记忆中才能重逢的一丛往事,留给我这种多情者空作伤怀的凭吊。 老作家林斤澜曾于八十年代末重访我的故乡,既不见流水潺潺、稻麦青青,也不见金浪滚滚、炊烟袅袅。缄默不语的土地上,他看见了什么呢?他这样写道:“压抑长久的生命力,不见阳光的聪明才智,捆绑了手脚的擒拿功夫,一时间得到自由,一旦碰到一条生财之道,一下子就会给世界形成一个专业市场,吸引一切买卖主顾。遍地的破引擎、烂锅炉、锈钢管、碎裂电缆、废电器……原来变成一个破铜烂铁市场了。”把对我故乡风光的怀旧,挤对成一个无声的叹息。年轻时节,老人的铁脚板常在这里行走,还有一碗炒粉干,里面拌着嫩黄的鸡蛋、翠绿的新摘蔬菜、棕黑的香菇、淡红的虾米……引起老人多少美好的回忆,那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亲切,那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喜悦。这种亲切与喜悦还到哪里去寻找呢?又是一声叹息。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引用了其他诗人描写乡野景色的诗句,既表现出了故乡景色的美丽,又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使文章语言有文采,富有诗意。 B. 作者将“高山”比作“女人头”,将“土地”比作“女人脸”,为下文表达“人与土地的依恋是儿子对母亲的依恋”的感受做了铺垫。 C. 作者善于使用叠音词来描写景物,比如“绵绵延延波波动动”“纵纵横横”“曲曲弯弯”等,强化了故乡景物的特征,表达了热爱之情。 D. 老作家林斤澜曾重访“我”的故乡,并且描述了“我”的故乡面目全非的现状——文章结尾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老作家林斤澜的痛心。 8. “我”记忆中的故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 文中写道:“昨夜又做一梦,回到了故乡。”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梦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