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ppt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十一章-传染病流行病学.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Infection Disease Epidemiology);;重点难点;第一节 概述;第一节 概述;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1) 1918年全球甲型流感流行,发病5亿以上,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 19世纪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0%~60%。 20世纪中、后期的全球传染病死亡率低于10%。 1980年5月8日,WHO宣告:全球消灭了天花 。 1995年全球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死亡人数的32%。 1991—2002年,WHO宣布美洲、欧洲消灭了脊髓灰质炎。 20世纪末,有效控制了麻风、白喉、鼠疫等。 ;全球传染病流行概况(2) 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全球每年死于传染病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25% 。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ID)不断出现。根据WHO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约有40多种新发传染病。;我国传染病流行概况 艾滋病危害严重,艾滋病病毒感染模式正在发生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播散的变化 。 病毒性肝炎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控制难度仍较大。 耐药性结核病流行卷土重来。 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频发。 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流感等常见传染病发病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第二节 传染过程;第二节 传染过程;一、病原体(pathogen) 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侵入的门户以及在机体内的定位密切相关。 病原体的特性 传染力(infectiv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引起感染的能力。 致病力(pathogenicity)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virulence)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严重病变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或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病原体引起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的能力。 ;病原体变异 抗原性变异 耐药性变异 毒力变异 病原体在宿主体外的生存力 多数病原体在外界的生存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病原体有较强的生存力。外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如光、热、干燥、氧、放射性、声波、化学物质等不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二、宿主(host) 宿主指在自然条件下能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宿主不仅能受到损害,也能通过自身的防御机制来抵御、中和外来入侵。 宿??的防御机制 皮肤黏膜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正常的体液屏障作用 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宿主的遗传易感性:宿主的个体遗传因素也与传染病的感染有关。 已证实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艾滋病、肝炎、结核、脑膜炎等传染病的易感基因也陆续被发现。 传染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有望从基因水平揭示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宿主的其他因素 宿主的年龄、免疫水平、营养状况、职业、个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可以影响宿主对病原体的反应。预防接种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免疫反应,提高宿主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三、传染过程的结局;第二节 传染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连续传播的过程,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流行过程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血吸虫感染;一、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 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1. 病人 重要的传染源。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又具有某些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 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communicable period)。 传染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 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病人的病程分期 (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或体征出现的这段时间。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判断病人受感染的时间,用于追溯传染源和确定传播途径;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根据潜伏期的长短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 根据潜伏期来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潜伏期的长短会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常以暴发形式出现,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伤寒玛丽;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第三节 流行过程

文档评论(0)

131****26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