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归望家湾遗址出土的商周陶器.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湖北归望家湾遗址出土的商周陶器 望家湾遗址位于长江三座大水库南岸以西约3公里处(图1),属于福坪市莫坪市银杏沱村群。该遗址与黄土嘴遗址相连,均分布在一座山梁向江边突出处,该遗址在南坡,黄土嘴遗址在北坡。遗址之南有一片山沟凹地,与大沙坝遗址隔沟相望。望家湾遗址被江水破坏严重,遗址附近的江岸是葛洲坝截流后不断崩塌的地段。少量文化遗物可见于长江江岸的断壁上,断壁下有一片沙滩,沙滩上也有一些古代遗物分布。 为配合三峡大坝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10-11月对望家湾遗址残存部分进行了全面发掘,沿江岸断壁共布方18个,其中5×5米的探方16个,5×10米的探方1个(T17),10×10米的探方1个(T18)。除T17、T18布于河漫滩上外,其它探方均在江岸边缘上,探方方向为正南北向,发掘总面积550平方米(图二)。考古发掘队领队杨权喜,主要业务人员有文必贵、曾令斌、郑以龙。1999年3月至4月全部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对该遗址的发掘资料进行了就地整理。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地层堆积情况 遗址地层堆积共分7层,其中第1层又可分为3小层,河漫滩上的T17、T18的地层为江岸崩塌后冲积而成的沙石堆积,归入整个遗址的第2层。第1层、第5层、第6层分布于江岸上的各个探方内,第2层、第3层、第4层分布在江岸上各探方的东部和南部。第7层仅见于T13、T14内,并无文化遗物。遗址的生土有黄土夹砂和青砂夹料浆石两种,第一种分布于发掘区西部,第二种分布于发掘区东部。 以T4西壁(图三)为例,将望家湾遗址地层堆积情况说明如下。 第1层:近现代堆积层。 1a层:表土层,黄色间灰褐色。厚0.62米。 1b层:近代淤积层,灰黄色夹砂土。深0.6、厚0.38-0.47米。 1c层:近代淤积层,红斑灰色淤土。深1、厚0.1-0.5米。 第2层:洪水淤积层,为红褐色淤砂土。深0.1-1.45、厚0.35米。呈水平状分布,土质纯净松散,有早期石器、陶片等包含物。 第3层:洼地沉积层,灰黄色淤泥。深0.45-1.8、厚0.2米。分布平整,土质纯净松软,基本无包含物。 第4层:唐宋时期淤积层,夹砂褐灰色土。深0.65-2、厚0.05-0.2米。分布较平整,土质较松软,夹少量唐宋瓷片。 第5层:商周时期冲积层,黄褐色土。深0.85-2.05、厚0.1-0.72米。土质结构较紧密,有少量石器和商周陶片。 第6层:商周时期淤积层,夹绿斑黄土。深0.8-1.2、厚0.7米。土较硬,含少量文化遗物,有少量商周陶罐、缸、盘、杯等残片和石斧、石片。 第6层以下为青砂夹料浆石生土。 残存遗址仅见近代洼地(相当于第3层)和唐宋时期的水沟(相当于第4层),不见早于唐宋时期的遗迹。在地层中和河漫滩上存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陶片和石器,其中有彩陶片和陶缸、钵、碗等器物的残片(图四、五),还有六朝至宋明时期的瓷片(图六)。另又采集到清代的“乾隆通宝”铜钱。 二、 商鞅时期的文化遗产 望家湾遗址出土的遗物主要属第5、6层,时代为商周,其中部分石器可能早至新石器时代。以下分石器和陶器两部分作介绍。 (一) 木画质样品形状 许多石器出于晚期地层中,也有不少器物采集于河漫滩上。所见石器主要有斧、锛、凿、铲、小锛、锤、犁形器、刮削器、半圆形刃石器、圆形刃石器、盘状器、石饼、砺石等。 斧13件。分四型。 A型:4件。近长方形,琢制。T13G∶1,青色石,质硬。一侧局部磨制,整器显得较粗糙。弧刃,斜顶。长17.2、宽7.6、厚4厘米(图七,1)。采∶1,灰黄色,质硬,两边琢制,局部磨制。弧刃,斜顶。长12.2、宽6.8、厚2厘米(图七,2)。T3(1)∶1,深灰色,质硬,用薄石块周边琢制而成。弧刃,斜顶。长12.8、宽6.6、厚1.6厘米(图七,4)。采∶4,灰色,砂岩,两边细琢。厚弧刃,顶端略窄。长16.2、宽8.2、厚3.4厘米(图七,3)。 B型:1件(T2(4)∶1)。宽长方形,通体磨制。青麻斑石,质硬。通体磨制规整,棱角线清晰。弧刃,顶残。残长14.6、宽10.4、厚2.2厘米(图七,13)。 C型:3件。长条形,磨制。T8(5)∶6,灰色,质硬,周身磨制。两面刃,刃部弧形,横截面椭圆形,顶较平。长10.4、宽4.8、厚2厘米(图七,5)。采∶8,深灰色,刃端残,两边有棱角线。残长7.6、宽4.6、厚1.8厘米(图七,6)。T1(3)下∶2,青石,通体磨制。刃端残,两侧窄边。残长9.4、宽4.4、厚2厘米(图七,7)。 D型:5件。宽形,通体细磨。T3G∶1,青麻色,质硬,制作规整,弧刃,顶端残。残长7.6、宽8.2、厚3厘米(图七,8)。采∶5,深灰色,质硬,用卵石细磨。弧刃较宽,弧顶。长8、宽4.4-5.2、厚2.2厘米(图七,9)。采∶7,青灰色。横剖面呈椭圆形,弧刃残,顶端残。残长9、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