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竹笛的制作与演奏
从新石器时代的骨哨和骨笛到今天世界舞台上的“梆笛”和“曲笛”,中国的竹笛经历了8000多年的漫长历史。笛子做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直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
一、 关于中国竹膜的起源历史渊源和测定
中国的竹笛以竹质、横吹、贴膜3大特征区别于西洋长笛以及其他民族单管气鸣乐器。这3大特征皆通过先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进化”而来。
浙江河姆渡出土的4支骨笛,从演奏方式、演奏形制及发声原理上都颇为符合笛箫类管乐器的特点,故笛、箫、篪等乐器皆可溯源于此。
据“黄帝命伶伦伐昆伦之竹为笛”(《吕氏春秋》),又“黄帝命伶伦伐竹于昆,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史记》)可推论,笛子发展至此,材制已由骨质变为竹质,确立了中国竹笛历史的正式开端,从而也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P1)。
湖北随县的曾侯乙墓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遗迹,在其众多的出土乐器中,有一箎一笛两支横吹的管乐器与现今的笛子十分相似;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笛子除了无膜以外,其结构与现代竹笛已经基本相同,由此可见,至汉代,竹管已形成现代竹笛的基本雏形。在这一时期,中国竹笛开始脱离“”(中国古代将笛与箫统称为 “”)的称谓,这一称谓的分化,既明晰了笛与箫在演奏方式上的区别,又对后期称谓上的进一步发展变化奠定了基础。
关于笛膜的产生年代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丁威先生在《笛渊考》一文中以为:“笛子的膜孔是明代后期和清前期的事了。”赵松庭先生在《笛艺春秋凤箫龙溯源》中认为:“竹笛贴膜的时代就在唐朝以前的时代了(P256)。”总之,根据宋朝陈旸《乐书》中关于唐代“七星管膜”的记载,膜笛至迟出现在唐代已属无疑。
二、 竹画的基本形制
在今天,有许多作曲家在创作的竹笛作品中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吸收运用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创作技法,将二者结合为一体,使其既保持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又富西方音乐格调。这说明了现今的竹笛艺术兼容十二平均律与民族律制等多种乐制。
细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4支骨哨,其长约7cm,管径不一,6~8mm不等,其形制分别为2孔与3孔。依今天的理论,这种骨哨的形制已可以演奏出多于4声的不同音高。由此可推想,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乐器的制作和乐律学实践方面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上文曾提到曾侯乙墓遗址出土的一笛一篪。笛篪之不同在于篪6孔,闭口,能奏5声1个变化音;笛,7孔,开口,能奏7声加2个变化音。这两件乐器的形制与汉人所记载的篪与“”基本没有出入。
在湖南的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笛,除了无膜以外,其结构与现代的竹笛已基本相同。该笛尾端开口,有一个吹孔,正面有6个按音孔,背面有一个按音孔,能奏7声加2个变化音。由此可见,至汉代,竹管乐器已形成了现代竹笛的基本雏形。
西晋时期的笛子演奏家列和在《晋书·乐志》中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每合乐时,随声之清浊,用笛有长有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二尺九调也,汉魏相传施行皆有然。”这说明西晋时已经有了长短不同、音调有别的定调笛。与列和同一时代的乐律学家荀勖发现了“管口校正”的规律,并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律管。在“荀勖笛律”诞生之前,流传于当时的笛子都不合乐律,所谓“笛之长短无所象则,率意而作,不由曲度。考以正律,皆不相应,吹其声均,多不谐和”,又“先师传笛,别其清浊,直以长短。工人裁制,均不依律”。荀勖的12支律笛形状如后世直吹之萧,每笛适于吹奏一调,正应十二律。每管开6孔,每支笛子都可以吹奏三宫二十一变(P169)。
发展到宋代,中国竹笛大量用于曲艺、戏曲与各地民间音乐等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主奏和伴奏中,因此,笛子“多个调性”应运而生。据宋朝陈旸《乐书》记载“今太常笛从下而上,一穴为太簇,半窃为大吕,次上一穴为姑冼,半窃为种……”可见在宋朝时,人们已经利用按半孔的技术从6孔7音的竹笛,做到“十二律旋相为宫”了。
在今天,中国的笛子出于移调与转调等方面的需要,以传统的“六孔”形制为基础,开发出了“七孔、八孔、九孔、十孔、十一孔”,甚至“加键”等形制。体现出民族音乐以五度相声律为基础,向西洋十二平均律靠拢的趋向。
三、 心授的创造空间
“笛子独奏”这一艺术形式在民间的传承方式可概括为口传心授。
“口传”就是口口相传,“心授”就是心领神会。“口传”获得的是原汁原味的音乐精髓的真传,“心授”获得的是不可言的音乐再创造的空间,给传者与受者留下了自我创造的极大余地。可见民族音乐传承的口传心授虽然缺少科学传承的定量性和规范性,却显示了艺术不同于科学的真谛——形象性、非语义性的特点。这种教学法对传授定量减弱、随机性较多的中国传统音乐更显重要,它不仅可保持中国传统音乐婉美、空灵、神韵的深层底蕴,也能在不断融合中外音乐文化的再创造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02S701 砖砌化粪池建筑工程图集 .docx VIP
- 旅游度假区目标客户群分析.docx VIP
- TCBDA 27-2019 建筑装饰装修机电末端综合布置技术规程.pdf VIP
- 《飞机构造基础》课件——第九章 飞机防火系统.pptx VIP
- 中信泰富:2008年年度报告.pdf
- 《飞机构造基础》课件——第二章 重量与平衡.pptx VIP
- 医院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及实施细则.pdf VIP
- 旅游市场的目标客户群分析与定位.docx VIP
- D-Z-T 0204-2022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稀土(正式版).docx VIP
- 2025初中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