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AC25沥青配合比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文档

精选文档

沥青混合料综合设计试验报告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级:

1班

号:

631301030109

名:

邱麟栋

指导

老师:

黄维蓉、赵可

完成

时间:2016

年5 月 — 2016 年7月

目录

设计试验目的与内容 1

试验目的: 1

试验内容: 2

验原材料的选择与检测 2

沥青 2

粗、细集料 3

填料 3

矿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

矿料筛分与级配曲线 4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6

配合比设计试验 14

浸水马歇尔试验 14

冻融劈裂试验 14

车辙试验 14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检验 17

渗水试验 17

配合比设计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沥青混合料综合设计试验体会 19

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比设计报告

设计试验目的与内容

试验目的:

随着国内外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沥青路面在道路工程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对于路面而言,随着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使用品质不断提高,路面形式不断翻新和发展,如从砂石路面,块石路面逐渐演变为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路面、碾压混凝土路面直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及各类新型沥青路面。但随着交通量逐年递增,重载、超载车辆的比例日益增加,使得交通对沥青路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面对这一现状,传统的沥青路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公路的需求。

沥青混合料是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按材料组成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间断级配混合料。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配混合料等。按公称最大粒径的大小可分为特粗式(公称最大粒径大于31.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26.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16mm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9.5mm或13.2mm)、砂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9.5mm)沥青混合料。按制造工艺分为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等。

了解熟悉材料的组成结构、基本技术性质(包括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艺性质等)掌握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参照规范推荐的设计方法,选择合适的原材料,通过试验设计满足工程要求的下面层AC-25类型的沥青混合料。在原材料(沥青、矿料)选择好的基础上,掌握矿质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明确目标级配范围。在此基础上熟悉沥青混合料的拌合、马歇尔试件成型、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包括路用性能试验方法、试验参数、试验结果计算与分析等);同时了解各地区的气候分区、降雨量和各季节的气温等,在进行综合设计试验时各等级公路的交通量、设计车速等也必须考虑。

通过理论知识和参考文献的学习,得知重庆处于为夏热冬温地区,气候分区为1-4-1,本地年平均温在18℃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6-8℃,7月最高气温均在35℃以上,常年降雨量在1000-1450mm,满足气候分区为1-4-1的特征。所以将本溪综合设计试验背景设定在重庆地区的一级公路上,该公路沥青路面层采用

三层结构,其线路处于通向西南各省的国道,车辆通行量大,车速普遍较快,路面窄弯道多。设计时下面层采用AC-25型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3%-6%,沥青采用70#A级沥青,粗集料选用花岗岩,集料粒径为4.75~9.5mm9.5~19mm19~25mm。细集料0mm~4.75m的石灰岩机制砂,填料选用矿粉。

试验内容:

根据气候条件、交通特性等选择原材料。

根据所选原材料设计AC-25型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确定其最佳油石比。

在最佳油石比下,进行配合比设计检验

验原材料的选择与检测

沥青

根据大量试验研究表明,针对高温地区因此本次课程设计选用道路石油沥青AH-70沥青,其主要质量技术见表1

表1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AH-70试验结果

项目

试验结果

设计要求

试验依据

针入度(25℃,100g,5s,0.1mm)

针入度指数P.I

66

-0.5

60~80

-1.0~1.0

T0604

延度(5cm/min,10℃,cm)

延度(5cm/min,15℃,cm)

脆断

>100

≥15

≥100

T0605

软化点(℃)

46.5/47.3

47~54

T0606

动力粘度(60℃,Pa.s)

-

180~240

T0620

运动粘度(135℃,Pa.s)

0.449

-

T0619

闪点(℃)

>260

≥260

T0611

含蜡量(蒸馏法)(%)

1.7

≯2.2

T0615

溶解度(%)

99.8

≥99.5

T0607

密度(15℃)

1.037

-

T0603

旋转薄膜加热试验(163℃,5h)

质量损失(%) 0.17

≯±0.8

T0610

残留针入度比(%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