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咏史》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西宁高三一模).docxVIP

古代诗歌《咏史》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西宁高三一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咏史(其一)①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②。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开成五年正月文宗去世后。②沈约的《宋书》记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齐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B.颔联借用宋武帝献琥珀枕和和齐威王重贤臣的典故,写人才的重要性。

C.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

D.诗人在尾联用南熏曲哭翠华的拟人手法,写国家衰败,不再有当年尧舜之风。

15.诗人在这首诗里主要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可以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等,进而具体分析。

【解答】(1)C.“诗人巧用‘青海马’和‘蜀山蛇’比喻治国人才”错误。“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意思是,想要远行,却没有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由此可知,“青海马”比喻治国人才,“蜀山蛇”比喻亡国的奸人。

故选C。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

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

俭成奢败本是历代兴衰的常规,但文宗在位期间,作风勤俭,政治上也多次作过重振朝纲的努力,却一事无成,最终在“受制于家奴”的哀叹声中死去。面对这种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诗人已隐约感觉到“运去”“力穷”,唐王朝崩颓之势已成,即使出现一两位明君贤臣,也难以挽回了。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

《咏史》这首诗写在晚唐“甘露之变”以后,诗人感叹唐文宗个人虽然力崇俭朴不用珍宝,却仍然没有阻止唐王朝走向失败。其主要原因在于国运已去,没有足以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辅佐自己。而文宗信赖的臣子并无经天纬地的才能,无法依赖。那时的官,掌握禁军,盘据朝廷,像蜀山之蛇,难以拔除。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可得?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无法铲除!“运去”“力穷”,字字千钧,表示诗人对国运已去、颜势难返的痛心和忧虑。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答案:

(1)C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心怀天下的爱国之情。本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译文:

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

可惜时运已经逝去,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力量已经用尽,蜀山之蛇怎能铲除!

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华盖哭泣份儿。

赏析:

诗的首联,是从总结历朝历代统治经验出发,得出成功大都由于勤俭,破败大都因为奢侈的经验教训。开头两句好像是抽象的议论,不像诗。实际上它不是在发议论,是说:像文宗那样勤俭,应该使国家兴盛的,怎么反而破败呢?这里充满着惋惜和同情,是抒情而不是议论。这样通过表面上的议论来抒情的写法是很特别的。

颔联是对这一结论的具体印证。这种议论,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因为勤俭只是治国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但不是惟一的经验;奢侈是使国家破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是惟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然而,事实上,非但没有因此能使已成定局的唐王朝的颓败之势有所好转,反而越搞越糟。这中间的道理,或者说最本质的原因,当然是诗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他只好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反常现象,归之于运命。

颈联推进一步,但也可以说是转折,认为比勤俭更为重要的,其实是国运和国力,一旦运去,就是虞舜那样的贤君也无回天之力,而只能遗恨终生。这才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虽然说不清“运”究竟是什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