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论诗剧《梧桐雨》的叙事特色
《梧桐雨》,作为白朴的代表作,中国古典悲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发展史上都有着一定的地位,不可忽视。《梧桐雨》的故事主题加上白朴良好的诗词素养,形成《梧桐雨》诗一般的语言。《元杂剧叙事艺术》中论述:“元杂剧作为一种付诸场上的舞台表演,以歌舞演故事,音乐是沟通元杂剧叙事与抒情的通道与桥梁。”[1]140戏剧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在强调其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忽略其叙事特征。《梧桐雨》体现着叙事与抒情的良好结合。但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该剧的主题、悲剧意蕴、人物形象,或将其与《长生殿》《汉宫秋》等作品进行比较,但对其戏剧叙事特色的研究较为薄弱,细读文本可发现《梧桐雨》的叙事正是白朴的匠心所在。另外,叙事艺术对于整部作品框架的搭建以及叙事的内在逻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对《梧桐雨》叙事特色的探讨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与理解该戏剧的主题与艺术特色。因此笔者从该剧的叙事意象、叙事时空、叙事主题与叙事结构四个方面来研究《梧桐雨》的叙事艺术。
一、叙事意象:作为“戏眼”的梧桐与金钗钿合
无论是在中国古典小说还是戏曲中,常常可以见到一个物件或是一个自然意象贯穿整部作品的描写,作者将这一物品作为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是全文的线索。如明代拟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珍珠衫”,亦或是清初戏剧《桃花扇》中的“桃花扇”。“意象的功能既然是点醒故事,它就是故事的‘眼睛’。”[2]315“梧桐”与“金钗钿合”便是剧作《梧桐雨》的“眼睛”。
戏曲中使用意象,承继了中国古代诗词中运用“意象”来写景抒情的手法,并进一步发展成线索意象。如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所述:“高明的意象选择,不仅成为联结情节线索的纽带,而且能够以丰富的内涵引导情节深入新的层面。这就是说,选择意象既要注意它在情结上的贯穿能力,又要注意它在意义上的渗透能力。”[2]280在《梧桐雨》中,白朴就使用了“金钗钿合”和“梧桐树”这两个意象来贯穿全剧。“金钗钿合”在全剧中一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在第一折贵妃与唐明皇共度七夕,唐明皇将此“金钗一对,钿盒一枚”[3]500赠给贵妃作为礼物。之后,又再次提到此物:“谁是盟证?”“长如一双钿盒盛,休似两股金钗另。”[3]502“一个‘意象’可以被转换成一个隐喻一次,但如果它作为呈现与再现不断重复,那就变成了一个象征。”[4]204“金钗钿合”在二人的恋爱过程中反复出现,表明其已经成为两人爱情的象征物。
早在《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就已出现“梧桐”这一意象:“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5]85将榛树、栗树和梧桐树种植在宫殿附近,后用于制作象征爱情的琴瑟。在古典诗词当中,梧桐往往是衰败、孤苦的象征。如晚唐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6]55再如北宋词人贺铸悼念亡妻的“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6]885更有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6]1213梧桐树这一自然意象在《梧桐雨》也多次出现,正如唐明皇所述:
当初妃子舞翠盘,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他惊觉了。[3]516
在第一折中,李、杨二人就是“靠着这招彩凤,舞青鸾,金井梧桐树影”[3]502,在梧桐的婆娑树影下相互倾诉爱意。二人盟誓时,亦在树旁。最后一折,唐明皇在思念杨贵妃时,听见雨打梧桐的声音:“这雨一阵阵打梧桐叶凋,一点点滴人心碎了”[3]516。这里的梧桐树已不是之前欢乐的象征,而是随着两人爱情的分离也变得衰败凋落。从全剧开始的两人共度七夕、再到相对盟誓、直到最后生离死别明皇独自思念贵妃,“梧桐树”都有出现,唐明皇的唱词中更是六次出现了梧桐。“意象的重叠,极大限度地展现和强化了人物的内在情感,极富于艺术感染力。”[7]“梧桐树”这一意象贯穿首尾,它见证着两人的情感发展由甜蜜走向悲伤,也见证着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情。
意象的使用体现了《梧桐雨》的诗化特征,增进了叙事情节的生动性,营造了凄清萧瑟的意境。无论是元杂剧《梧桐雨》还是之后的明代杂剧中都存在大量这种现象。如易勤华所言:“‘诗剧’反映了戏曲艺术的内在特征。诗,指示了戏曲在文学上的美学传统,不仅是唱词,而且整个剧本,一直到舞台演出,都要有诗意。”[8]意象亦是如此。在《梧桐雨》中,描写唐明皇思念杨贵妃借用“芙蓉”“杨柳”这两个意象,以物写人,突出贵妃姣好妩媚的面容与身姿。这句唱词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而最后一折中,整折几乎看不到任何情节性的内容,而是全部由唐明皇的内心独白所构成,忧伤的意绪弥漫着整折,此时整出戏呈现出舒缓低沉的特点。通过一系列表现秋的自然意象的使用,不仅点明了剧作的时间,更传递出惆怅凄清、萧瑟凄凉的氛围,表现了绵绵的愁思。正如陈维昭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