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学新建校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报告.docxVIP

理工大学新建校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报告.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文档

成都理工大学新建校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报告

环境水文地质二班

摘要:通过对成都理工大学新建校区区内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卫星图像等分析,以及对其地形图、剖面图、等潜水位线图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再结合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研究,对成都理工大学新建校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作出了以下评价:该区地表水主要为东风渠,地下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赋存于粘土中的裂隙水,二是第四系松散土层(含砂卵砾石)孔隙水,三是基岩裂隙水,而第四系松散砂卵砾石层储水丰富。区内补给以大气降水和东风渠的侧向补给为主。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并对新区的开发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成都理工大学新建校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

概况:

成都理工大学新区规划在1980亩新的征地上,目前扩建工程已部分完工,新区位于东风渠以东,成昆铁路以西,其西北面接牛龙公路,南面将近成南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4?08′25?~104?09′22?和北纬30?40′23?~30?41′06?之间(如图1)。

图1:成都理工大学新建校区区域图(为Googleearth图像截图)

比例尺1:16000

气候条件:新区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16.2°C,极端最高气温38.3°C,极端最低气温-5.9°C;多年平均降雨量947.0mm,年降雨日104天,最大日降雨量195.2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的84.1%;多年平均蒸发量1020.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2%;多年平均日照时间1228.3h,只有28%的白天有太阳;多年平均风速1.35m/s,最大风速14.8m/s,极大风速27.4m/s(1961年6月21日),主导风向NNE。

地形地貌:该区位于岷江冲积扇的东南边缘的成都市内,第四系非常发育。地势表现为西高东低,最大高差约14m;地貌表现为侵蚀~堆积地貌,地形开阔,平坦。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其基底是硬化程度很高的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结晶基底,十分坚硬,而上为巨厚沉积层,产状平缓,多以红色、紫红色砂岩为主,之上有平均深度约7~10m第四系砂卵石,多发育孔隙裂隙,其上覆有粉砂和粘土,地表为近期堆积的腐殖质及农耕土壤,由于成都平原较长期的处于比较稳定的构造区域内,其下覆沉积层近水平,地表部分地区由于人类的建设活动,以及自然的风化剥蚀或是流水冲刷,导致区内有较小的起伏,部分地方有砂岩出露,大部为土壤覆盖,地面高程约498~512m。根据SRTM矢量图像,利用MicroDEM制作比例为1:8650的区域地形图(如图2)

图2:新区地形图

比例尺1:8650

生态环境:校区植物树种多样,乔木、灌木、地被丰富,主要有银杏,黄葛树,垂柳,法桐、竹,紫薇、海棠、金叶女贞、南天竹,苏铁等,动物以鸟类为主,生态繁荣稳定,可见该区水资源充沛,气候条件适宜。

水文地质

地表水:该区西面东风渠由北向南贯通全境,东风渠起源于都江堰,初为农业灌溉所用,随着发展,成为了城市的滨水地带区内引水,渠底宽22.5~24.5米,边坡1∶1.25,正常水深2.8~3米,平均降坡0.11%,设计过水流量60立方米/秒,渠道保护界宽1~10米。春夏秋水量充沛,冬季相对较少。

地下水:

1、地下水类型:

根据该区沉积建造特点可知,其表面为松散的腐殖质和农业耕作土壤,其下覆成都粘土,厚约6~10米,其下为砂卵砾石层厚约8~15米,再下为基岩紫红色砂岩。不同地层不同岩性和不同的构造特征对其含水性和渗透性都有着差异明显的影响,由此可将本区地下水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赋存于粘土中的裂隙水,二是第四系松散土层(含粘土卵石)孔隙水,三是基岩裂隙水。

(1)粘土中的裂隙水:

本区位于成都东部台地区,广泛分布的粘土层中赋存有少量裂隙水,粘土中裂隙水主要是靠上层滞水或粘土本身的毛细水补给。其水量受季节性变化明显,具有雨季获得补充,积存一定水量,旱季水量逐渐耗失的特点。粘土裂隙水动态变化显著,无稳定水位,难以形成贯通的自由水面。根据观测,粘土裂隙水出水量较小。

(2)松散土层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含粘土卵石或含卵石(圆砾)粘土地层中,衡量土的孔隙(包括裂隙在内)多少的定量指标用孔隙度来表示。孔隙度(n)=孔隙的体积(VN)/土的体积(V)×100%。土的孔隙是地下水储容和运动的空间和场所,对于饱水岩石其孔隙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含水量的多少,孔隙的多少和性质都直接控制、影响着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该层水位不稳定,大气降水和区域地表水(主要为东风渠)为其主要补给源,局部地段含粘土卵石可能含水量丰富,透水性较强。该层地下水对地下工程会产生一定影响。

(3)基岩裂隙水:

区内基岩为白

文档评论(0)

151****10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