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一、单元教学的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二、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考
(一)学习目标
(二)问题设计
(三)拓展理解
三、单元作业与考试试题
(一)分层作业
(二)考频分析
(三)经典试题;一、单元教学的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
?
?;课标要求: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
?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一、单元教学的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这是对于党在这个时期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本质和主流所做的科学概括。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第636页;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是,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二是,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三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习近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唯物史观下的中国现代史;●单元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贯穿整个单元的主线:
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前的国史为改革开放后的国史奠定制度基础、物质保障、提供经验教训和理论准备,成为今天国家富强的历史渊源。;时期;具体主题:;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56-66);一、单元教学的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P1;第25课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大改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本课将初中近两个单元的内容浓缩在一个课时中,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措施和成就,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整体认知。;一、单元教学的背景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二、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考
(一)学习目标
(二)问题设计
(三)拓展理解
;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习目标:
能从军事、政治、思想等多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的背景,结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相关内容,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从土地改革、剿匪镇反、抗美援朝、建国初期外交等重要史实的分析中提炼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
从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和“1954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分析中,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