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余秋雨
的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余秋雨的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梦
余秋雨
①西湖的文章实在作得太多了,作的人中又多历代高手,再作下去连自己也觉得愚蠢。但是,虽经多次违避,最后笔头一抖,还是写下了这个俗不可耐的题目。也许是这汪湖水沉浸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
我避不开它。
②初识西湖,在一把劣质的折扇上。那是一位到过杭州的长辈带到乡间来的。折扇上印着一幅西湖游览图,上面清楚地画着各种景致。图中一一标明各种景致的幽雅名称,凌驾画幅的总标题是“人间天堂”。乡间儿童很少有图画可看,于是日日逼视,竟烂熟于心。年长之后真
到了西湖,如游故地,熟门熟路地踏访着一个陈旧的梦境。
③明代正德年间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
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
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
④的确对许多游客来说,西湖即便是初游,也有旧梦重温的味道。这简直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常用意象,摩挲中国文化一久,心头都
会有这个湖。
⑤奇怪的是,这个湖游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
可让儿童偎依的奶妈不宜于盛妆。
⑥西湖成名过早,遗迹过密,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它贮积了太多的朝代,于是变得没有朝代。它汇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虚幻,像一个收罗备
至的博览会,盛大到了缥缈。
⑦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
合体。
③一切宗教都要到这里来参加展览。佛教胜迹最多,不必一一列
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据了一座葛岭。作为儒将楷模的岳飞,也跻身于湖滨安息。宁静淡泊的国学大师也会与荒诞奇瑰的
神话传说相邻而居,各自变成一种可供观瞻的景致。
⑨绿绿的西湖水,把来到岸边的各种思想都款款地摇碎,溶成一气,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游客,①它波光一闪,嫣然一笑,科学理
性精神很难在它身边保持坚挺。
⑩也许,我们这个民族,太多的是从西湖出发的游客,太少的是鲁迅笔下的那种过客。过客衣衫破碎,脚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赶路,也在寻找一个生命的湖泊吧?
多数中国文人的人格结构中,对一个充满象征性和抽象度的西湖,总有很大的向心力。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修缮,修缮,
再修缮。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清人查容咏苏堤诗云:“苏公当日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
时代的峰巅和精英。
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②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极偶然地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历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
社会实绩的极致。尽管美丽,也就是这么两条长堤而已。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扮作半
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与这种黯淡相对照,野泼泼的,另一种人格结构也调皮地挤在西湖岸边凑热闹。
西湖所接纳的一具可爱的生命是白娘娘,虽然只是传说,在世俗知名度上却远超许多真人,因此在中国人的精神疆城中早就成了一
种更宏大的切实存在。人们慷慨地把湖水、断桥、雷峰塔奉献给她。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灿烂:只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法海逼白娘娘回归于妖,天
庭劝白娘娘上升为仙,而她却拼着生命大声呼喊:人!人!人!
在我看来,白娘娘最大的伤心处正在这里,而不是最后被镇于雷峰塔下。她莫大的遗憾,是终于没能成为一个普通人。雷峰塔只是
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1924年9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闯将都不禁由衷欢呼,鲁迅更是对之一论再论。鲁迅的朋友中,有一个用脑袋撞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34(含答案).doc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28(含解析).doc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31(含答案).doc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23(含解析).doc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12(含解析).doc
-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巴金的小说(含答案).doc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5(含答案).doc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含答案).doc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1(含答案).doc
- 2023-2024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含答案)_2.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