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三年 优质公开课东线第一帆6.pptx

二零二三年 优质公开课东线第一帆6.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们是靖江人民用双手托着渡过长江的。军民鱼水一家亲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平山支前民谣这首战争年代广为流传的民谣,在靖江也同样适用。

这是第23军指战员在胜利渡过长江后,发出的由衷感叹。伟大的渡江战役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除了英勇的解放军指战员的不畏牺牲,浴血拼杀外,更多的是靠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援。我们是靖江人民用双手托着过江的。

军民鱼水一家亲在渡江战役期间,有20多万解放军官兵曾屯驻靖江,靖江民众倾力支援,“要人有人,要船有船,要粮有粮”,靖江民众与解放军官兵之间鱼水情深,留下了许多佳话。图为解放军政工干部上船与“船老大”聊家常、交朋友,密切军民关系

唐如金,离休前任第23集团军副军长,渡江战役时为23军68师202团某连连长。他写过一篇《忘不了的靖江情》,文中说:经过20多天的行军,202团到达靖泰地区集结,3月21日开进七圩港进行紧张的渡江准备工作。七圩港及靖江新桥、夹港一带大部分是渔民,生活艰苦,条件很差。一个小村庄驻军几百人,有的几个挤在一处,住房很紧张。老乡们为了方便部队训练管理,不等动员,就纷纷把好房、大房让给部队,他们有的两家合并住,有的三代挤一堂,有的让出房子搬到牛棚,一些渔民干脆住到破船上。三四月间,正是蔬菜淡季,青黄不接,大部队一到,吃菜困难成了生活的大问题。老乡看到眼里,主动把自家菜园的青菜送到部队,部队要给钱,他们说啥也不收,总是经过反复协商才收一点点钱。人民群众关心部队战士,不是父母胜似父母,把战士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天气乍暖还寒,部队夜晚到江里演练,房东大妈大嫂早就把热水烧好等着战士们回来,当战士们感冒发烧时,为他们烧姜汤治病。军民鱼水一家亲

仇炳锋,靖江柏木区西南村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任西元乡乡干。解放军渡江部队到达靖江后,仇炳锋积极发动群众做后勤,配合部队做渡江准备工作。在他的宣传发动下,家家安排好部队,户户爱护战士,送粮送草,让屋让床,亲切慰问子弟兵。仇炳锋还带领群众从江边砍来柳条,编插在军车大炮上做伪装,以躲避敌机侦察。通往江边的道路狭窄,仇炳锋带领群众加宽路面,拓宽桥面,确保军车能顺利通达江边。拓宽路桥任务一完成,他又立即发动群众为部队寻找船只,赶扎木排。渡江战斗前,为了做好大军渡江的一个好后勤,仇炳锋几十天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军民鱼水一家亲

沈朱氏,靖江柏木区惠民村沈家埭人,丈夫病故,他一人拉扯着5个孩子。渡江前夕,她家里也住进了好几位解放军。沈朱氏最小的儿子刚7岁,没几天就跟战士们混熟了,亲热如一家人。有一位小战士只有18岁,一天晚上站岗受凉生病,发起高烧,额头像火一样烫手。沈朱氏发现后,到田里挖草药,回来煨药汤给这位小战士清凉解热。连续两三天,小战士高烧终于退下。沈朱氏又拿出家里准备换油盐的鸡蛋给他吃,还将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杀了炖汤给他喝。小战士感激不尽,握住她的手说:“大娘,胜利后我再来看您!”顾秀英,靖江柏木区光明村人。渡江前夕,有一个班的战士住在她家里,这些战士行装简单,只有一件衬衣和一件棉衣。训练时,穿棉衣太热,穿衬衣太冷。顾秀英看在眼里,主动找到班长,提出由她将棉衣改成夹衣。于是,整整两个晚上的时间,顾秀英就着如豆的油灯,一针一线,将全班9位战士的棉衣全都改好了。部队提出给她工钱,她摇手推辞说:“都是一家人,还客气什么。”军民鱼水一家亲

靖江的妇女们在支前工作中也不让须眉,承担了大量繁重的任务。靖江县长安区妇女积极支前。大军刚到,联合乡三村周维芬、二村沈月英、陈秀珍在下大雨的傍晚,扛了一夜的门板和用具送到驻军,衣服湿透了,第二天没有衣服换,就睡在裤子里;一村缪桂英动员妇女组一天帮驻军洗8条被子,夜间又帮战士改了8条裤子、做4双衬底;二村妇女组30多人帮部队运送粮草。全乡妇女帮部队做米袋1000多只。季市乡九村陈家埭妇女许桂琴,组织妇女一夜烧了6大锅茶水给过路大军喝,不嫌累。当时的县委书记汪青辰也在《情满千帆》回忆录中说:在渡江的那段岁月里,全县共送军鞋22000余双,心灵手巧的妇女在军鞋的白色里帮里用红线绣上“解放”“胜利”“英雄”“拥军”“亲人”等字,有的还绣上狮子和老虎的头像,有的绣上一颗红心。所做军鞋,都很结实。鞋跟后帮上,都钉有鞋带,跑路稳实跟脚。这仅体现了当时姑娘大嫂的拥军之情,更体现了靖江人民万众一心送大军过江的决心。军民鱼水一家亲

刘锦林,离休前为《解放军报》记者,渡江战役时任28军83师收音员。渡江前夕,他住进靖江东兴区临近江边的一个村子,据他回忆:当夜幕笼罩的时候,我背着收音机,和政治部的几位同志,来到了靖江县长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一跨进屋就觉得全身舒坦,这不仅是因为我的心正和走向伟大时刻的表针一起跳动,还因为这屋里的

文档评论(0)

中小学K12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