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512-2022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65.020.40

CCSB60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4512—2022

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Indicatorsforprovincialforestcity

2022-05-09发布

2022-06-01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I

DB62/T451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归口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蔡国军、张宝琳、王芳、惠婧婧、刘冬皓、魏恩东、王增辉、张洋军、吕斌燕、高建玉、王全德、石学强、罗天蔼、喻文健。

本文件由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各单位或个人在执行本文件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698号,邮政编码:730020,E-mail:530139563@,联系方式:0931-468350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1

DB62/T4512—2022

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省级森林城市的术语和定义、指标体系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37342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3术语和定义

GB/T3734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37342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城市森林urbanforest

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树木及其相关植被的总和。

[来源:GB/T37342-2019,3.2]

3.2

乡土树种nativetreespecies

本地区天然分布的树种和没有生态入侵的归化树种。

[来源:GB/T37342-2019,3.3]

3.3

森林网络forestnetwork

各类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等各类生态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片、带、网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

[来源:GB/T37342-2019,3.4]

3.4

绿道greenway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满足行人和骑行者进入自然景观的慢行道路系统。

[来源:GB/T37342-2019,3.5]

3.5

林荫道路avenue

2

DB62/T4512—2022

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的道路。

[来源:GB/T37342-2019,3.6]

3.6

受损弃置地wasteland

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且已废弃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

[来源:GB/T37342-2019,3.7]

3.7

省级森林城市provincialforestcity

在城市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山水林田湖草相融共生的生态系统,且各项指标达到本标准要求,并经省林业和草原局批准命名的城市。

3.8

有机覆盖Organiccovering

利用枯枝落叶、残花草屑、树皮、木片以及林产品加工剩余物等,直接或经加工处理后覆盖于土壤表面的一种土壤改良措施。

4指标体系

4.1市州级城市

4.1.1森林网络

林木覆盖率

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市(州),林木覆盖率达到15%以上。

年降水量200mm~400mm的市(州),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

年降水量400mm~600mm的市(州),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

年降水量600mm以上的市(州),林木覆盖率达到30%以上。

湿地及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7%以上的市(州),林木覆盖率达到15%以上即可。林木覆盖率按附录A计算。

城区绿化覆盖率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按附录A计算。

城区树冠覆盖率

城区树冠覆盖率达到20%以上。树冠覆盖率按附录A计算。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m2以上。

城区林荫道路率

城区主干路、次干路林荫道路率达到50%以上。林荫道路率按附录A计算。

城区地面停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