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郑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pdf

2024年1月郑州市202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标准答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州市2024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2024.1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经常给学生开一门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的英国文学课,阅读的文本从华兹华斯、叶芝等

的诗作到《弗兰肯斯坦》《去印度之路》这样的小说,都可以在网上阅读或方便地找到电子书。这

是数码时代的学习便利。但是,开学头一天,我就会要求学生,不要在笔记本电脑或电子阅读器

上阅读这些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都需要用实体书。

网络时代的电子阅读,其利弊得失早已存在不少争论,我对学生提出读书不读屏的要求,不

是关乎一般的书籍,而是关乎那些值得“深度阅读”的文本;不是他们单凭个人兴趣的阅读,而是

修课和学习的阅读。这是教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所做的那种研修阅读。

意大利小说家、符号学家翁贝托·艾柯曾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发表了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

他说,“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做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

子一样”。他还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又回到了字母。计算机让我们返回古登堡星系。从此,每

个人都必须阅读”。他说的主要是一般的文字阅读。古登堡一直被当作第一位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欧

洲人,“古登堡星系”成为文字阅读的代名词,它的对立面是图像阅读,不是浅层的文字阅读。

高三语文试题卷第1页(共12页)

互联网开拓了一个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时代,但屏幕上的阅读基本上是浏

览型的信息获取。在联网的笔记本或平板电脑上阅读文学,对学生们来说,经常是一种受

其他信息干扰的阅读,极难做到全神贯注、细思慢想,不可能有纸上文本的那种深度阅读

效果。当然,纸上阅读也有分心打岔。但是,纸上阅读有帮助读者专注的辅助手段,如在

书页上画线、圈点、写心得或做笔记。

专注的阅读不仅是获取信息和知识,也是学习如何细致辨析和深入思考。培养这种思

考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素质教育和人生历练。人类寻找并得益于深

度经验,正如美国作家鲍尔斯在《哈姆雷特的黑莓》一书中所说,“深度让我们能扎根于这

世界,让生命有质量和完整,丰富我们的工作、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如果只是满足于屏幕上的浅层阅读,那么,久而久之,人会变得精神涣散,无论读什么都

是走马看花,自己没有深入、明确的想法,凡事便只能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法国思想家和媒介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会“杀死”旧媒介,而是

可能帮助旧媒介回归其更具特质的功能。19世纪,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摄影使得

人们不再需要依靠平庸的肖像画技留下他们的容貌,让他们可以用家庭相册代替沉重的祖

先画像。但是,摄影并没有杀死肖像画,它让肖像画可以更专注地成为一种艺术。与此同

时,肖像画也成为人们对杰出和重要人物的致敬方式,画像上的人因此更具有某种尊贵和

不凡的身份。

在数码时代,电子文字或许也可以让纸质书籍的深层阅读与一些传统的浅层读物之间

形成更为明确的区别和分工,可以使得书籍回归到一种更具特质的重要功能——深度阅读。

浅层读物属于大众文化,有其自身的存在理由,如消遣、娱乐、旅游、烹调、励志箴言等。

但深层的读物不同,即使不一定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它们也是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和

社会学、思想类的重要著作。这样的书籍比大众读物更加需要有实质的内容、长远的眼光、

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深度的写作,而且也更值得深度阅读。

(摘编自徐贲《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

材料二:

包括研究阅读的著名学者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内的一些观察人员指出,互联网带来的网

络阅读的特点是从一个话题快速转移到另一个话题,如果对一个

高三语文试题卷第2

文档评论(0)

藏珠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付费阅读后,再购买,只需补差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