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古人吃饭那些事
提起“分餐”,很多人都认为是西方的专利。其实,现代中国人宴饮聚会时采用的围桌而食、共器共餐的合食制度,距今也就存在了一千多年。中国的食制,最早就是由分食制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就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个有关分食制的故事。相传,孟尝君田文曾养士数千,对于前来投奔他的士人、门客,无论出身高低贵贱,孟尝君全都平等对待、一视同仁,与门客们同吃同饮、不分彼此。
有一日,孟尝君和士人门客一同吃饭,有人无意中挡住了灯光,让人看不到孟尝君面前的饭食。一位士人见状,以为孟尝君的伙食与其他人不同,又故意找人遮挡,认为孟尝君是个言行举止不一的伪君子,遂愤而离席。孟尝君了解到前因后果之后,赶紧将自己的饭食端给这位士人看,证明自己与大家的饭食一模一样。士人知道真相后,方觉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羞愧不已,竟拔剑自刎。这便是历史上一个由“分食制”所引发的误会。
战国之后的各种史书、绘画资料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古代分食制的痕迹。从秦汉时期到唐代初期,古人进食仍是一人一案、席地而坐。初唐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提到,“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由此可见,承托食物的盘子加上三足或四足,便成了案。
这种以小食案分餐进食的方式,最早在距今四千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后汉书·梁鸿传》中提到的“举案齐眉”,指的也是这种陈举进食而用、类似托盘的小型食案。
马王堆汉墓文物云纹漆案
这种轻便的小型食案在汉代墓葬中出土颇多,例如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云纹漆案,就是古人分餐而食的真实反映。出土时,案上完好地摆有五个盛有食物的小漆盘、烤肉串、两个饮酒的漆卮和一个漆耳杯,漆耳杯上还放有双竹筷。一切都按着幕主人生前的宴饮场景摆放。以现代人的习惯来看,这种食案有些低矮,但这种器具恰恰适应了当时古人席地而坐的进食习惯,也反映了两千多年前贵族宴饮进餐时采用分餐制的情景。
随着历史的变迁,家具发展的新趋势引发了古人坐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分食制发展到唐代,开始逐渐向会食制转变。随着高桌大椅的出现,更为轻松的垂足坐姿渐渐代替了传统席地而坐的姿势,小小的食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饮食的需求了。
不过,唐代的“会食制”与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合食制”仍有区别,前者更类似于现代西餐的分餐制度:进餐时,主要的食物和菜肴都由厨师或侍者“按需分配”,只有少数如饼类干食、粥、羹或汤类食物,才放在食床上供大家“共器而食”。与唐代之前的一人一案相比,“会食制”为大家坐在一起进食提供了便利,大家虽然还是各吃各的,却已经有了合食的热闹气氛。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十国,南唐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也可以看到从“分食”到“会食”演变的线索:韩熙载坐在床上,几位士人坐在一旁的靠背大椅上,面前摆放着几案和每人一份的佳肴果品,每人碗边的进食器具也自成一套,互不混杂。
宋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烹饪水平的进步,菜肴的品种越来越丰富,宴饮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为了满足人们在宴饮中酣畅淋漓尝遍美味佳肴的需求,共器共餐、津液交流的合食制逐渐普及开来,并成为了中国一千多年来主流的饮食方式。
在讲究餐饮卫生的当下,合食制所产生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开始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思考。关于食制改革的讨论此起彼伏,有人提倡严格执行西方的分餐制度,也有人希望能够保留中国传统热闹的饮食方式。
其实,分食制、会食制和合食制都是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的产物,我们大可不必完全照搬西方的分餐制度。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使用公勺公筷,便是在保留“围桌而坐”传统的基础上,又大大降低了“病从口入”的风险。既要弘扬优秀的饮食文化,保持合食的热闹气氛,又要讲究饮食卫生,避免病菌相互传染、危害健康,将是今后食制的进一步改革方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