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版)》 教学参考-《学记》.docx

《大学语文(第三版)》 教学参考-《学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记》(节选)教学参考

【教学要求】

1.通过《学记》三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儒家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2.尤其要让学生懂得后天学习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应遵循的若干原则。

【教学建议】

1.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求学经历和当前学校教学的实际谈谈对儒家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理解。

2.让学生初步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和基本内容。

3、背诵课文并就课文中的某一观点或某一名句写一篇短小的论说文。

【课文解读】

一、关于《礼记》

《礼记》,亦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西汉时期戴圣所纂辑,凡四十九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东汉末年,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对《礼记》文字进行校订,并为之作《注》,使《礼记》大行于世,流传至今。

作为儒家经典文献,《礼记》既是《五经》之一,又是《十三经》中的重要一经。书中主要阐述先秦“礼”的问题,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礼记》四十九篇的内容,杂乱而无伦次。除少数篇目有相对集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零星、片断的,没有突出的中心内容,且同一篇的前后节自成段落,各有独立的内容,互不相关,缺少逻辑联系。加上《礼记》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各篇矛盾处比较多、有不少错讹。所以我们在读《礼记》或研究《礼记》时,要多参考注释《礼记》的书籍,如郑玄《注》、孔颖达《疏》等。

《学记》是《礼记》中的重要一篇,记述了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论述了教育、教学及为人师表之道,强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早期儒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文。

二、课文精讲

第一则译文:君主如果想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的社会风俗,就必须通过兴办教育来实现。玉石不雕琢,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把兴教办学放在首位。

此者讲教育对古代君王治国安邦的重要性。统治者治理国家必要“化民成俗”,而“化民成俗”的方法就是“由学”。“成俗”在此可以理解为对国家不利的各种“陋习”、“旧俗”,必须通过学习,以革除“陋习”、“旧俗”,国家才能进步,民才能知“道”,统治者也才能安坐天下。这是本则的主旨所在。教师宜对“道”作深入浅出的讲解。“知”为动词,“道”为名词。《辞海》对“道”有多种解释:道路。如:道不拾遗。《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法则、规律。韩非《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把道解为万物产生、变化的总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参见“道器”。又与事物特殊规律的“德”相对。参见“道德”。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北宋张载以气为道、为本,“由气化,有道之名。”朱熹以理为道、为本,“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封建伦理纲常。西汉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举贤良对策三》)方法。《左传·定公五年》:“吾未知吴道。”

(见本教材《道家文化概述》)比较符合本则中的“道”之意。教学时,不必每条细讲,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即懂得儒家的做人准则、礼仪法则、伦理纲常、政治主张、治国方法等。不学,焉能知“道”?故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知“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如是重视,其源头可以追溯至《学记》。

第二则译文:虽有美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好在哪里。因此,学习了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才会发现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然后能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知道困惑,然后能奋发图强、不断提高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此则提出了一个教育学上的重要思想——“教学相长”。教师通过教,然后“知困”,进而“自强”;同时通过学,而“知不足”,进而“自反”。这样在教中学、学中教,形成良性循环,教学的水平就能不断提高。当然我们也可理解教师通过教,然后“知困”,进而“自强”;学生通过学,而“知不足”,进而“自反”。但仔细研究,此则可能主要指的是教师本人。

此则还第一次强调了“实践”在“教”与“学”中的意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都是在强调要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困惑与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再学习再提高。假如“弗食”、“弗学”,也即不去实践,那永远也“不知其旨”、“不知其善也”。

第三则译文:大学的教育方法,在学生的错误萌发之前就从思想上进行遏制,以防止错误

文档评论(0)

xiaob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